医院院训:
厚德 博学 传承 创新
李洁霞广州市基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临床医案
陈振峰 跟师医案(已更新36篇)

医案记录

医案一: 名:   别:  年龄40    

   主诉:头痛10年余,加重1个月。初诊:偏头痛(右侧)10年余,加重1个月。遇冷热刺激则头痛发作,常服西药止痛片,效果欠佳,遂来诊。现头痛,遇冷热刺激则头痛发作,眼干涩痛,耳痒,口苦,睡眠欠佳。舌质暗,舌苔白润,脉弦缓。既往史:①慢性胃炎史;②过敏性鼻炎(花粉,尘螨及油漆过敏史);

中医辨证:头痛(肝胆郁热)。

西医诊断:血管神经性头痛。

治法:温经散寒,清疏肝胆,疏络止痛。

处方:温经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当归15g,白芍40g,桂枝12g,吴茱萸10g,川芎30g,干姜10g,党参15g,炙甘草15g,柴胡15g,黄芩12g,葛根30g,煅龙牡各20g,炙麻黄6g,附子3g,细辛4g,白芷6g。3剂,水煎服。医嘱:慎食辛辣刺激食物,避风寒,慎起居。

二诊:服药后病情好转,头痛减轻,上火症状减轻,活动后少腹痛,睡眠欠佳,白带量多、有血丝出现,食纳可,大便可,小便黄。舌质暗,舌苔白,脉弦缓。处方:柴胡15g,黄芩12g,炙甘草15g,赤白芍各15g,当归15g,川芎30g,黑干姜10g,葛根30g,桑白皮15g,丹皮15g,栀子20g,桂枝12g,生龙牡各20g,茯苓30g,桃仁10g,炙麻黄6g,附子3g,细辛4g,吴茱萸10g,党参15g,阿胶10g,麦冬10g。6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

  患者偏头痛部位在头之两侧,属于少阳头痛。且患者有眼涩、耳痒等肝胆经热邪上扰清窍的症状,故属于肝阳头痛。肝郁化火,暗耗阴血,风阳上扰清窍发为头痛。证属冲任虚损,肝胆郁热,瘀血阻滞。方选温经汤加减。吴茱萸性辛苦热,归肝、脾、胃、肾,伍桂枝辛温入肝以散肝经之寒邪,解肝气之郁滞,治疗头痛;伍柴胡、黄芩、当归、川芎、阿胶、白芍,清肝、疏肝、补肝、敛肝。炙麻黄、附子、细辛温经通络止痛。党参、生姜、炙甘草入太阴补中益气,使脾阳壮而气血生化有源。升麻、石膏、谷精草、栀子、黄连清热泻火,清利头目,眼干痒自止。诸药合用,经络疏通,则头痛愈。

                   签名:陈振峰

                         2021047

医案二: 名:许某    别:  年龄41 

主诉:眩晕头痛1年。

初诊:眩晕、头痛1年,发病前因洗头受风寒而致头痛,经西药治疗,有所减轻,但始终不愈。近两日因情志不舒致头痛,头晕,睡眠欠佳,心慌,口苦。现症:眩晕、头痛,睡眠欠佳,心慌,口苦,心烦,表情痛苦。舌淡苔薄黄,脉缓。血压正常。

中医辨证:眩晕(水寒土湿,木郁风动)

治法:温阳利水,清疏肝木。

处方:真武汤合小柴胡汤。

茯苓30g,泽泻20g,白术10g,附子6g,柴胡15g,黄芩15g,桂枝15g,白芍30g,炙甘草10g,枳壳15g,生龙牡各30g,夜交藤30g,益母草30g,豨莶草30g,夏枯草30g,珍珠母30g,怀牛膝20g,川芎30g,龟板10g,党参10g,麦冬10g,五味子15g,细辛3g,生姜30g。6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头晕头痛诸症减轻,睡眠正常。停药1个月,现头晕微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沉缓。予原方继用。

心得体会:眩晕一证,多由情志、饮食、体虚年高等多种因素,使肝风内动,脑失所养所致。本案的特点有二:一是患者因情志不舒,而致肝失条达,木郁化火,气血瘀滞,则头痛,口苦,睡眠欠佳,心慌。二是木郁克土,土不制水,肾水虚寒,水不生木,木郁风动,则眩晕。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治宜温阳利水,清疏肝木。。方选真武汤温阳行水,健脾补肝。小柴胡汤疏肝解郁,清心除烦。因肾脾寒湿,致水不生木,土不培木,则木郁风动,伍三草益母汤(益母草、豨莶草、夏枯草、珍珠母),疏肝清风。 

                                  签名:陈振峰

                               2021 04 14

医案三: 名:华某   别:  年龄45岁

主诉:失眠半年,加重1个月。

初诊:发病前月经淋沥不尽,服中药西药消炎后,月经止,继而出现失眠多梦,全身乏力,到某医院,给予安眠类药物,未服用,感觉异常痛苦,遂来诊。现失眠,多梦,月经淋沥,全身乏力,自汗出,饮食二便尚可,表情抑郁,形体正常,面色微黄。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薄黄,脉弦细。

中医辨证:不寐(心肝阴虚火旺)。

西医诊断:失眠。

治法:清补心肝,养血安神。

处方:清木安神汤加减。

党参15g,麦冬10g,五味子15g,柴胡15g,黄芩15g,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6g,生龙牡各30g,夜交藤30g,当归15g,川芎20g,干姜6g,半夏10g,葛根30g,桑白皮15g。6剂,水煎服。医嘱:慎食辛辣凉食,畅情志,勿过劳。

二诊:服上方睡眠恢复正常,饮食二便可,夜间偶醒,多梦,口唇干。舌红苔黄,脉沉缓。上方加黄连6g。6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

本病案乃因月经不调所致失眠,“调经不离肝脾”,病因肝脾功能失调,脾不统血、肝不藏血致月经淋沥,肝血亏虚,木郁化火,母病及子,一则心失血养,二则肝火扰心,终致失眠。本案辨证应注意两点:一是患者本月经淋沥,气血不足,后因服多种清热泻火类药物更伤人体正气,造成体内阴血不足,血不养心,心神不安而不寐。正如《景岳全书》云:“无邪而不寐者,必营气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二是舌质红、苔黄为肝经热盛。证属心肝阴虚火旺。治宜清泻心肝,益气养阴。方选清木安神汤加减。方中柴胡、黄芩疏木达郁,清泻肝经热邪。当归、川芎、桂枝、白芍滋肝阴,补肝血,疏肝滞。配伍生脉散益气养阴止汗。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故以党参、干姜、炙甘草健脾益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生龙牡、夜交藤滋阴潜阳,养心安神。诸药合用,郁火得清,气阴得复,心血得养,神有所藏,而诸症自愈。

                                                                             签名:陈振峰

                              20210421

医案四: 名:李某   别:  年龄42岁  

主诉:自汗2月余。

初诊:2个月前因劳累出现出汗量大,动则加重,夜间盗汗,自服六味地黄丸效果不明显,遂来诊。现自汗乏力,右侧手掌及前臂酸痛,平素畏食生冷,食后腹泻。胸腹部皮肤红斑、瘙痒。舌质淡红,苔白腻。

中医辨证:汗证(自汗)。

西医诊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治法:调和营卫,固表止汗。

处方:麻黄汤加减。

炙麻黄6g,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党参20g,麦冬10g,五味子10g,煅龙牡各30g,柴胡15g,黄芩12g,附子6g,细辛3g,连翘20g,赤小豆20g,桑白皮15g,丹皮15g,生地30g,干姜10g,茯苓30g,白术10g。4剂,水煎服。

随访汗已止,已停药。

心得体会:患者食欲不振,畏食生冷,乃脾胃阳虚,气血生化乏源。土虚不能培木,导致肝血亏虚,疏泄失常,气血不和,营卫失调,卫归肺气,营归肝血,脾肺气虚,卫外不固,营阴失敛,则汗出。卫气外发而病解。方选麻黄汤。方中麻黄味辛性温,善走卫分,为宣肺发汗的要药;桂枝辛温专走营分,善于解肌发表,配在本方辅助麻黄,使营气外透而卫气外发,营卫调和;党参、麦冬、五味子养心气,益心阴,敛阴固表止汗;伍茯苓、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以资气血生化之源;柴胡、桂枝疏肝散郁,白芍、煅牡蛎补肝体、助肝用;麻黄、附子、细辛温阳解表,以防阳气外泄;合连翘、赤小豆解表透疹。

                                                                                签名:陈振峰

                                 202104 28

医案五:患者姓名:董某   性别:   年龄:50岁   

主诉:颈项部疼痛伴右上肢麻木6月。

现病史:患者自述6月前无诱因引起颈项部疼痛伴右上肢麻木,颈项左转可,右侧转欠利,右上肢上举时麻木减轻,无头晕、头痛、恶心、心慌,纳眠可,二便调。

既往史:既往体健,无重大疾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否认肝炎、结核传染病;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过敏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T36.5°P84次 /分R19次/分BP131/90mmHg

患者中年女性,神志清,精神可,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无畸形,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耳鼻无异常,口唇无紫绀,伸舌居中,甲状腺无肿大,气管居中。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及明显干湿罗音。心率P84次 /分,律规整,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腹软,肝脾下未触及,肝肾区无叩击痛。肛门直肠外生殖区未查。脊柱四肢无畸形,双下肢皮肤无凹陷。

辅助检查: 颈椎CT:C4/5椎间盘突出。

           颈椎X片:颈椎退行性变。

中医诊断:项痹病

证候诊断:气滞血瘀证

西医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

   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10g  红花10g  当归15g  地龙5g  川芎15g 甘草10g  香附15g  牛膝20g  秦艽15g 羌活15g 葛根20g  桂枝10g  五灵脂15g 威灵仙10g 煎服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配合针灸治疗:曲池(右) 大椎  后溪(右)申脉(右)  C3-7夹脊穴   风池(右)  天宗(右)肩井(右)

留针30分钟,中等刺激及强度,平补平泻,日1次,7次一疗程。

复诊:

患者神清,精神可。述颈项部级右上肢麻木明显减轻,颈项转侧利,右上肢平举与平时感觉无大碍,无头晕、头痛、恶心、心慌,纳眠可,二便调。查体:击顶实验(+-),颈椎间孔挤压试验(+),臂丛牵拉试验双侧(-),右侧肩胛提肌、斜方肌、冈上肌触痛(+-),霍夫曼氏征均(-),双手握力均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治疗继续给与中药汤剂及针刺、中频脉冲电治疗、牵引、推拿治疗;避风寒、调情志、适劳逸。

心得体会:

能够全面认识、了解项痹病的发生、治疗及愈后,在急性期治疗中对症给与中药汤剂及针刺、中频脉冲电治疗、牵引、推拿治疗以活血通络止痛,平时可适当做颈部保健操(米子),避免长期低头、高枕、受凉。

                                                                               名:陈振峰

                                                                   20210507


医案六:患者姓名:夏某  性别:   年龄48

主诉:头痛3日。

现病史:患者自述3日前因感受风寒而引起头痛,呈紧束感,痛连项背,遇寒加重,得温症状减轻,伴有怕风和身体寒冷,纳食可,二便调。

既往史:既往体健,无重大疾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否认肝炎、结核传染病;

过敏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T36.5°P84次 /分, R19次 /分BP142/90mmHg

患者中年女性,神志清,精神可,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无畸形,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耳鼻无异常,口唇无紫绀,伸舌居中,甲状腺无肿大,气管居中。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及明显干湿罗音。心率P84次 /分,律规整,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腹软,肝脾下未触及,肝肾区无叩击痛。双手握力正常,双霍夫曼氏征、桡骨膜式征均(-)。双上肢肌力均正常;肛门直肠外生殖区未查。脊柱四肢无畸形,双下肢皮肤无凹陷。

辅助检查:暂缺

中医诊断:头痛

证候诊断:外感风邪

西医诊断:伤风感冒

治法:疏风散寒止痛

   方:1、中药川芎茶调散加减,以疏风散寒止痛,整理如下:

川芎 15g  荆芥12g  白芷12g  羌活12g  甘草 9g  细辛3g  防风 12g 薄荷15g   当归9g   黄芪15g  干姜9g  7副水煎服,日一剂

2、配合针灸治疗。取百会  四神通  后顶  风池(双)  后溪(左)申脉(左)  风府(左)  列缺(左)留针30分钟,中等刺激及强度,平补平泻,日1次,7次一疗程。

心得体会:

外感头痛的发生常与感受风邪有关,导致头部经络功能失常,气血失调,脉络不通,故治疗给于针刺配合口服中药综合治疗。嘱风寒、防外感,饮食清淡。

                                                                             名:陈振峰

                                                                             20210514



医案七:患者姓名:张某     性别:女    50岁

主诉:颈项部刺痛伴头晕25天。

现病史:患者自述半年前无诱因引起颈项部刺痛伴双上肢麻木,颈项转可,低头、劳累、受凉、活动时症状加重,在外外敷膏药治疗,效果不减轻,于今日来我科就诊,症状从前,查:击顶实验(+)、椎间孔挤压试验(+)、臂丛神经牵拉实验双侧(-),双侧横突、前中后斜角肌、斜方肌、冈上肌、肩胛提肌触痛(++)。无头晕、头痛、恶心、心慌,纳眠可,二便调。

既往史:既往体健,无重大疾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否认肝炎、结核传染病;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过敏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T36.5°P87次 /分, R21 /分BP156/90mmHg

患者中年女性,神志清,精神可,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无畸形,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耳鼻无异常,口唇无紫绀,伸舌居中,甲状腺无肿大,气管居中。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及明显干湿罗音。心率87次 /分,律规整,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查:腹软,肝脾下未触及,肝肾区无叩击痛。击顶实验(+)、椎间孔挤压试验(+)、臂丛神经牵拉实验双侧(-),双侧横突、前中后斜角肌、斜方肌、冈上肌、肩胛提肌触痛(++)。肛门直肠外生殖区未查,脊柱四肢无畸形,双下肢皮肤无凹陷。

辅助检查:颈椎CT:C4/5C5/6椎间盘突出。

          颈椎X片:颈椎退行性变。

          经颅多普勒:1、颈动脉硬化2、大脑左右两侧中动脉、前动脉示供血不平衡,左前动脉血管痉挛。

中医诊断:项痹病

证候诊断:气滞血瘀证

西医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

   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中药五虎丹加减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药方中当归以活血和血,使祛瘀而不伤正,为君药;川芎以活血行气止痛,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为臣药;红花、桃仁、牛膝活血祛瘀,通络止痛,共为佐药;党参补元气,使气行则血行;透骨草、细辛、肉桂以舒筋活络为使药。整理如下:透骨草10 g   红花6 g   桃仁10 g  当归10 g赤芍15 g     党参10 g  细辛3 g  牛膝10 g熟地黄15 g   川芎12 g  肉桂12g

配合针灸治疗:C3-7夹脊穴 风池(双) 天宗(双) 肩井(双)曲池(右) 大椎  肩外俞(双)肩中俞(双) 后溪(右)申脉(右)

留针30分钟,中等刺激及强度,平补平泻,日1次,7次一疗程。

复诊:患者神清,精神可。述颈项部刺痛消失,时感右上肢麻木,颈项转侧利,右上肢平举与平时感觉无大碍,无头晕、头痛、恶心、心慌,纳眠可,二便调。查体:击顶实验(+-),颈椎间孔挤压试验(+),臂丛牵拉试验双侧(-),双侧肩胛提肌、斜方肌、冈上肌触痛(+-),霍夫曼氏征均(-),双手握力均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治疗继续给与针刺、中频脉冲电治疗、牵引、推拿治疗;避风寒、调情志、适劳逸。加中药五虎丹加减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心得体会:

能够全面认识、了解项痹病的发生、治疗及愈后,在急性期治疗中对症给与治疗继续给与针刺、中频脉冲电治疗、牵引、推拿治疗;避风寒、调情志、适劳逸。加中药五虎丹加减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平时可适当做颈部保健操(米子),避免长期低头、高枕、受凉。

                                                                              名:陈振峰

                                                                            2021 0521



医案八:患者姓名:胡某    性别:      51岁

主诉:半身不遂,口舌歪斜1月

现病史1月前因精神紧张后突发昏仆,不省人事,伴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在某医院诊断为脑出血,经用中西医治疗患者神志清醒,血压恢复正常。但仍有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伴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心悸,手足肿胀,舌质淡紫,脉沉细弱。

既往史:患者有三十余年高血压病史,自服降压药维持血压,但血压时高时低,无重大疾病史。否认糖尿病、冠心病,否认肝炎、结核传染病;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过敏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T36.5°P94次 /分, R19次 /分BP165/110mmHg

患者中年性,神志清,精神可,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无畸形,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耳鼻无异常,口唇无紫绀,伸舌左偏,甲状腺无肿大,气管居中。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闻及痰鸣音。心率P94次 /分,律规整,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腹软,肝脾下未触及,肝肾区无叩击痛。肛门直肠外生殖区未查。脊柱四肢无畸形,左侧肢体肌张力高,肌力2级,巴氏征阳性

辅助检查:CT示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

中医诊断:中风--中经络

证候诊断:气虚血瘀

西医诊断:脑出血后遗症,高血压

   法:益气活血,扶正祛邪

   方:补阳还五汤

药物:黄芪240g 当归6g 赤芍6g 川芎6g 桃仁6g 红花6g 地龙6g 7副,水煎服,日一剂。

复诊:2015-4-29患者言语较前清楚,左侧肢体肌张力仍较高,肌力恢复到4级嘱继续服用2周,复诊。

心得体会:患者素体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则瘀血痹阻脑脉,清窍被蒙,故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痹阻经脉,故伴半身不遂,口眼歪斜。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 汗,心悸,手足肿胀,舌质淡紫,脉沉细弱均为气虚之象。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气旺则血行,活血而又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运用 1.本方是体现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常用于中风后的治疗。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脉缓或脉细无力为证治要点。   2.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上肢或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 加减 :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3克,服四五剂后去之;如已病三两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12~15克;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10~15克。使用注意 1)本方证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以正气亏虚为主,原书称为‘因虚致瘀’,故生黄芪用量宜重(可从30~60g开始,效果不显,再逐渐增加),祛瘀药宜轻。2)使用时,以病人清醒,体温正常,出血停止,脉缓弱者为宜。3)使用本方,需久服缓治,疗效方显。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4)高血压患者可用,但正气未虚者慎用,阴虚阳亢,或阴虚血热,或风,火,痰,湿等余邪未尽者,均忌用。

                                                              名:陈振峰

                                                                 202105 28



医案九:患者姓名:李某        性别:     60岁

主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2小时。

现病史患者素有高血压病病史10年,上午9时在活动中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出现右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牙关紧闭,面红气粗,两手握固,鼻鼾痰鸣,肢体强痉拘急,身热汗出,躁扰不宁,体温38.5℃,血压180/110mmHg,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既往史:既往高血压病史,否认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否认外伤史、手术史及输血史。按计划预防接种,无偏食等不良嗜好。未婚,父母体健,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过敏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T36.6°P88 /分, R18 /分BP175/95mmHg

患者男性,神志不清,精神可,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痛苦面容,自动体位,查体合作。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未见畸形,眼睑无水肿,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耳鼻外观无畸形,鼻腔及外耳道未见异常分泌物,乳突未触及压痛,粗测听力正常。各副鼻窦区未触及压痛,鼻中隔无偏移,鼻翼无煽动。口未闻及特殊气味,口唇无紫绀,伸舌居中,咽不红,扁桃腺未见肿大。颈软无抵抗,未见颈静脉搏动及颈静脉怒张,气管居中,甲状腺未见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胸壁未见静脉怒张,未触及压痛,双肺呼吸动度一致,触觉语颤对称,叩呈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无弥散,心浊音界不大。心率:88/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末闻及病理性杂音。外周血管未见异常。腹平软,呈腹式呼吸,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叩呈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存在,4次/分,双肾区无叩击痛,外阴及肛门未查,神经系统检查:四肢无自主活动,生理反射存在,巴士征阳性

辅助检查:CT示脑干出血

中医诊断:中风中脏腑 

证候诊断:痰火淤闭证

西医诊断:脑出血

   法:熄风清热,豁痰开窍

   方:(1)安宫牛黄丸1丸,温开水溶化后鼻饲。

2)羚羊角汤加减:羚羊角粉1g(冲服) 生石决明20g 夏枯草10g 菊花10g 龟板15g 生地15g 白芍12g 天竺黄10g 胆南星10g 栝蒌10g 每日1剂,水煎分次鼻饲。济生

复诊:未回

心得体会:肝阳暴张,阳亢风动,气血上逆,痰火壅盛,清窍闭塞,神明不用,故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痰火内闭,故牙关紧闭,面红气粗,两手握固。风阳痰火痹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故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肝风窜犯络道,则肢体拘急。身热汗出,舌质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数为肝阳痰火内盛之征。

                                                                  名:陈振峰

                                                                  2021 0607



医案十:患者姓名:李某         性别:女       50岁

主诉:腰部疼痛伴左下肢麻痛7天。

现病史:患者自述7天前因劳累引起腰部刺痛伴左下肢麻木,转侧欠利、行走、劳累时症状加重,平卧休息症状减轻,夜寐差,纳食可,二便调。

既往史:既往体健,无重大疾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否认肝炎、结核传染病;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过敏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T36.7°,P78次/分,R18次/分,BP124/60mmHg

患者中年女性,神志清,精神可,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无畸形,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耳鼻无异常,口唇无紫绀,伸舌居中,甲状腺无肿大,气管居中。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及明显干湿罗音。心率P84次 /分,律规整,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腹软,肝脾下未触及,肝肾区无叩击痛。双侧腰方肌、多裂肌、回旋肌、触痛(++),棘上韧带触痛(+),L3、L4、L5、s1触痛(+)、叩击痛(+)、放射至左腘窝部,双下肢肌力均正常;肛门直肠外生殖区未查。脊柱四肢无畸形,双下肢皮肤无凹陷。

辅助检查:腰椎CT:L4/5椎间盘突出。

          腰椎X片:腰椎退行性变。

中医诊断:腰痛病

证候诊断:血瘀气滞证

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身痛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 :当归15g、川芎18g、桃仁12g、红花12g、廑虫9g、香附9g、没药6g、五灵脂6g、地龙12g、牛膝12g。7副,水煎服,日一剂。

配合针灸治疗:L3-S12华佗夹脊穴  肾腧(左) 大肠腧(左)  腰阳关  秩边(左)  委中 阿是穴(左)留针30分钟,中等刺激及强度,平补平泻,日1次,7次一疗程。

复诊:患者神清,精神可。述腰部刺痛及左下肢麻木症状明显好转,转侧可,行走\弯腰劳累时症稍感明显,平卧时症状减轻,睡眠可,纳食可,二便调。查:屈颈试验(-),双侧腰方肌、多裂肌、回旋肌、触痛(++),棘上韧带触痛(+),L3、L4、L5、s1触痛(+)、叩击痛(+)、放射至左腘窝部,直腿抬高试验左70°(-)右80°(-)双下肢肌力均正常;4字实验左(-)右(-);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治疗继续给与中药汤剂及针刺、中频脉冲电治疗、牵引、推拿治疗;避风寒、调情志、适劳逸

心得体会:

腰痛病因为内伤、外感与跌仆挫伤,基本病机为筋脉痹阻,腰府失养。内伤多责之禀赋不足,肾亏腰府失养;外感为风、寒、湿、热诸邪痹阻经脉,或劳力扭伤,气滞血瘀,经脉不通而致腰痛。腰痛病因为内伤、外感与跌仆挫伤,基本病机为筋脉痹阻,腰府失养。内伤多责之禀赋不足,肾亏腰府失养;外感为风、寒、湿、热诸邪痹阻经脉,或劳力扭伤,气滞血瘀,经脉不通而致腰痛。经脉以通为常,跌仆挫扭,影响腰部气血运行,以致气滞血瘀,壅滞经络,凝涩血脉,不通而痛。诚如《景岳全书.杂证谟·腰痛》说:跌扑伤而腰痛者,此伤在筋骨而血脉凝滞也” 能够正确、熟练地运用推拿手法疏通腰部肌肉,缓解腰部疼痛症状,并配合自创拉压摇晃手法,使患者更快的减轻痛苦,减少花费,平时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预防腰痛病的发生。

                                                                                 名:陈振峰

                                                                                2021年 06月 14日

 


医案十一: 名:胡某     别:  年龄:  79岁       

 诉:间断性恶寒汗出多年,再发半月余。

现病史:每稍感风寒即觉畏寒,夜间汗出,常服一般治感冒药物如清热解毒口服液、感冒通等无效,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半月前因受凉再次出现上述症状,经输青霉素、清开灵注射液等无效。现症:恶寒,低热,夜间汗出,乏力。舌边尖红,舌苔厚腻微黄,脉弦紧。

既往史(药敏史):40年前曾患疟疾

辅助检查:体温37.5℃。血常规:WBC 5.2×109/L,N0.65,L0.35。

辨证分析:风寒袭表证

中医诊断:感冒(太阳少阳合病)

西医诊断:病毒性感冒

法:和解少阳,解表温里。

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

柴胡15g,黄芩12g,桂枝10g,白芍15g,干姜10g,煅牡蛎30g,花粉15g,常山15g,茵陈20g,金银花20g,连翘20g,甘草10g。3剂,水煎服。

诊:目前精神尚可,服药平和,畏寒减轻,汗出减少,仍感乏力。舌尖红,苔厚腻微黄,脉弦细。以上方加黄芪30g,白术10g。3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脾肺气虚,稍感风寒即觉畏寒,夜间汗出,低热,常服一般治感冒药物,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伴乏力明显。既往治疗大多为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品,致使太阳之邪内陷,少阳枢机不利,又有内陷太阴之势。《伤寒论》原文提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历代医家均认为该方是治疗少阳兼水饮的方剂。《伤寒论》中认为少阳为半表半里,是表里传变的枢机,不仅是表证传里的枢机,也是三阳病传入三阴的枢机。

                                                                    名:陈振峰

                                                                   2021 06 21



医案十二: 名:郭某     别:  年龄:  51岁       

 诉:咳嗽10余年,伴大便稀。

现病史:患者干咳,每至冬天发病,至春而愈。近半年加重,入秋即咳。到某西医医院就诊,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给予西药治疗,效果欠佳,故求治于中医。现症:干咳无痰,咽痒,大便稀,纳可,小便可。舌质红,苔白,脉弦

既往史(药敏史):既往有慢性阑尾炎病史。

辅助检查:-

辨证分析:气阴两虚证

中医辨证:咳嗽(气阴两虚)

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

法:益气养阴,宣肺止咳。

药:党参30g,麦冬10g,五味子12g,干姜15g,细辛4g,柴胡15g,黄芩10g,炙麻黄6g,附子6g,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15剂,水煎服。

诊:咳嗽明显改善,现遇冷咽痒,咳嗽无痰,纳可,二便调。舌淡,苔白,脉弦。以上方加桔梗12g、半夏12g。15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内伤“咳嗽”一证,多因感冒迁延日久,脾肺气虚,肝阴血虚,致使土不生金,木火刑金,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作。本案辨治应该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患者患病日久,气阴耗伤。二是遇冷而发咽痒,为风邪犯肺之象。三是大便稀,为脾肾阳虚,清阳下陷之证;舌质红,脉弦,为木郁化热所致。故在益气养阴的基础上,加入疏风(肝)宣肺、温补脾阳之品。                                    

名:陈振峰

                                                            2022 0628



医案十三: 名:梁某     别:  年龄: 47岁       

 诉:气喘10年余,加重2年。

现病史:患者于10年前出现咳嗽、气喘症状,晨起吸烟后症状加重,伴咳嗽、吐白痰,未予治疗。近2年症状日渐加重,遂来诊。现症:阵发性咳嗽、气喘,吐白痰,鼻塞,活动后气喘加剧,心慌、胸闷,饮食尚可,便溏,一日3~4次。舌质暗,舌苔黄腻,脉细数。

既往史(药敏史):对橡胶、冷空气过敏

辅助检查:心电图提示:①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03次/分;②侧壁及下壁缺血,T波改变。胸片提示:支气管炎性改变(肺纹理增粗,模糊,肺中下野点状阴影)。

辨证分析:外寒内饮证

中医辨证:咳嗽

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

法:外散风寒,内温化饮。

药:小青龙汤合生脉散加味

炙麻黄6g,桂枝15g,炙甘草10g,干姜12g,细辛3g,五味子10g,白芍15g,党参30g,麦冬10g,陈皮20g,杏仁10g,附子6g,茯苓30g,厚朴20g,白芥子12g,苏子15g,莱菔子15g,柴胡15g,黄芩12g,生姜30g。6剂,水煎服。

诊:咳喘明显减轻,活动后仍有气喘,大便稀薄,1日2~3次。舌质红,舌苔腻,脉细数。上方炙麻黄9g、干姜18g、附子9g、黄芩10g,加入白僵蚕15g、白术10g。6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                                                         

本案为气阴两虚之咳嗽、喘证。患者先天不足,肺脾气虚,脾阳不足,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肺气失宣,气津失布,痰浊更盛,上阻肺气,肃降失常,发为喘促。久咳肺虚,久病及肾,肾不纳气,则喘促亦甚。肺卫气虚,无力御邪,遇冷风及烟雾刺激则咳嗽、气喘、鼻塞;气阴两虚,心失血养,则活动后气喘加重、心慌、胸闷;脾虚湿盛,则大便溏薄。治疗上以宣肺散邪,温补脾肾,止咳平喘。

                                                                      签名:陈振峰

                                                                               2021 07 07



医案十四: 名:赵某     别:女   年龄: 43岁       

 诉:哮喘10年余,加重1个月。

现病史:哮喘10年余,每遇感冒发作,1个月前因受凉后致发热、哮喘,经西药治疗无效,遂来诊。现症:发热,体温36.8℃,哮喘(遇刺激性气体),鼻塞,流泪,打喷嚏(早晨),口干欲饮,目赤肿痛,恶心。舌质暗红,苔黄腻,脉细数。

既往史(药敏史):-

辅助检查:-

辨证分析:肺脾两虚证

中医辨证:哮病(脾肺气虚)肺失宣降,肝经郁热。

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

法:温补脾肺,疏肝清热。

药: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6g,杏仁10g,苏叶15g,葛根30g,青蒿20g,鳖甲15g,生地黄20g,牡丹皮15g,知母15g,黄芩15g,川芎20g,当归15g,柴胡15g,党参20g,麦冬10g,五味子15g,干姜20g,茯苓30g,细辛3g,炙麻黄6g,附子3g,青葙子30g,生姜30g。3剂,水煎服。

诊:服上方发热退,头昏、流涕、打喷嚏明显改善,目赤肿痛有所减轻。现仍哮喘(每遇刺激气体发作),平素受凉感冒发作,微鼻塞流涕。舌质红,苔黄厚腻,脉缓细数。患者发热止,故去青蒿、鳖甲、知母、当归、川芎。仍目赤肿痛,故加入茺蔚子30g、决明子30g。仍哮喘,加入厚朴15g、苏子15g,化湿消痰、理气平喘。4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                                                         

“哮喘”一证,多因外邪入侵、饮食不当等原因造成痰阻气道,肺失宣降所致。本案辨证注意三点:一是患者因外感风寒致肺气失宣,鼻塞,流清涕;二是寒邪阻滞经络,营卫受伤,郁而化热,故发热、目赤、咽痛,木郁克土则胃气上逆而恶心;三是伏痰遇感引触,邪气触动停积之痰,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痰气壅塞于气道,气道狭窄挛急,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痰气相互搏而致痰鸣有声。                        

签名:陈振峰

                                                            2021 07 14



医案十五: 名:范某     别:女   年龄: 39岁       

 诉:胃脘部嘈杂疼痛3年,加重1个月。

现病史:胃脘部嘈杂不适、闷胀疼痛,烧心,心烦,口干,口苦,头晕,大便基本正常,嗳气频频,纳差,大便正常。病人性情急躁,上腹部无压痛。舌红,苔白厚腻、中间微黄,脉弦。

既往史(药敏史):胃镜提示:胆汁反流性胃炎。

辅助检查:-

辨证分析:胆胃不和证

中医辨证:胃脘痛(胆胃不和)。

西医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

法:清胆和胃。

药:桂柴胡20g,黄芩15g,半夏15g,黄连12g,吴茱萸3g,白芍20g,连翘20g,茵陈20g,乌贼骨20g,焦三仙各20g。3剂,水煎服。医嘱:忌食生冷及辛辣食物,调情志。

诊:病人服药3剂,自觉胃脘嘈杂不适减轻,纳食增加,嗳气减少,余症同前。舌红,苔白腻,脉弦。处方对症,上方加枳实10g以加强疏肝理气之效。6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                                                         

本病案因患者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木郁化热,横克中土,导致脾胃升降纳运失常,而出现一系列脾胃失和的症状,故本病案症状在脾胃,实因肝胆木郁横乘中土而为,治当清疏肝胆,和胃降逆。故用小柴胡为少阳经之主方,实为肝胆与脾胃同治,具有清疏肝胆,健脾和;另配左金丸为《丹溪心法》治疗肝火犯胃证的代表方,黄连、吴茱萸相配,一则清泻肝火,二则降逆止呕。诸药合用,可使肝胆疏利,脾胃调和则诸症自除。早期以嘈杂湿热征象为主,故用乌贼骨收敛制酸,待嘈杂好转,去乌贼骨,加党参使邪去后脾胃得复,寓补于清疏之中,使补虚而不腻滞。

                                                                        签名:陈振峰

                                20210721



医案十六: 名:张某    别:男  年龄: 45岁       

 诉:胃胀不舒3个月。

现病史:自觉胃胀不舒,胃镜诊为“胃部幽门水肿”。服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及其他中药,多方求医无效遂来诊。现症:胃胀,大便可,小便黄,右侧胁肋部闷痛,饥饿时伴耳胀,耳鸣,耳干。舌淡,苔白,脉弦。

既往史(药敏史):

辅助检查:-

辨证分析:寒热互结

中医辨证:胃痞

西医诊断:胃部幽门水肿

法:清疏肝胆,温补三阴。

药:柴胡20g,黄芩12g,牡丹皮15g,栀子20g,桂枝20g,赤芍20g,白芍40g,炙甘草20g,茯苓20g,鳖甲15g,泽泻20g,白术10g,附子10g,丹参20g,檀香10g,砂仁10g,党参15g,干姜15g,桃仁10g,蒲黄15g,五灵脂15g,炙麻黄10g,细辛5g,生姜30g。6剂,水煎服。

诊:胃胀、耳胀减轻,大便稀,每日2次,小便黄,眼睛时感模糊。舌质淡,苔白,脉弦滑。上方去砂仁、檀香,加茵陈30g。6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                                        本案辨治应该注意两点:一是患者胃胀及右胁部闷痛,为肝胆郁热,横逆犯胃,胃纳脾化失职,故脘胀痞满,肝木横克脾土;二是患者伴耳胀,耳鸣,眼干,为肝火上炎所致,暗耗肝血继而出肝经阴虚而耳鸣、眼干。方选清胆和胃汤加减。方中柴胡、桂枝、鳖甲、白芍、黄芩入肝胆疏木达郁;茯苓、甘草健脾脾培土,渗湿化痰                        

                                                               签名:陈振峰

                              20210728



医案十七: 名:金某    别:女  年龄:50岁       

主诉:腹泻伴胸脘部疼痛半年余。

初诊:半年前因饮食生冷后引起腹泻,水样便,伴腹痛,无下坠,日行七八次,不伴脓血,服黄连素片后,减至每日五六次,后逐渐出现下坠,大便伴白色黏液,胸脘部疼痛、纳差、消瘦、乏力气短,结肠镜提示溃疡性结肠炎。多方求治无效(曾用激素),近日加重。现症:腹泻,水样便,伴腹痛下坠,日行七八次,不伴脓血,伴白色黏液,胸脘部疼痛、纳差、消瘦、乏力气短。舌质暗苔白腻,脉弦细沉。大便常规:白细胞++++,红细胞++。

中医辨证:泄泻(肝脾肾功能失调)。

西医诊断:溃疡性结肠炎。

治法:疏利肝胆,健脾温肾。

处方:方拟小柴胡汤合黄土汤加减。

柴胡15g,黄芩10g,党参20g,半夏20g,陈皮20g,木香15g,生地黄20g,阿胶2g,白术12g,附子12g,罂粟壳4g,炙甘草10g,灶心土30g。6剂,水煎服。医嘱:忌食辛辣。

二诊:病人服上方6剂,大便减为每日4次,精神好转,胸脘部疼痛减轻,但仍食欲不振,乏力,气短,余无特殊不适。舌质暗,苔薄白腻,脉弦细。证属肝经郁热,脾湿肾寒,治仍宜清疏肝胆,健脾祛湿,温肾祛寒。上方加延胡索20g。6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

   本病腹泻是因足三阴功能失调,且以太阴脾虚失统为主所引起。脾土虚弱,一则不能培木则厥阴肝经化燥而生热,二则无力制水则少阴肾阳衰微而水寒,如此形成寒水侮土而木郁克土,脾受水侮而木贼是导致脾虚失运而泄泻的根本原因。故此时非培土补中则脾不运,非温脾暖肾则寒不除,非养血调木则热不解。治宜温脾暖肾,疏肝养血。经方小柴胡汤是医治足少阳胆经功能失调的代表方剂。运用小柴胡汤化裁可治疗许多胃肠道病证,本病案症状在脾胃肠道,实因肝胆木郁横乘脾土,土不制水,寒水侮土。治以疏利肝胆,健脾温肾。故用小柴胡疏利和解,肝胆与脾胃同治。

                                                                签名:陈振峰

                                2021 0807



医案十八: 名:宋某    别:女  年龄:44岁         

主诉:右下腹胀肿块2年余。

初诊: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满胀,下腹部肿块,经输液后症状减轻。近期症状加重,经人介绍,遂来诊。现症:腹胀,畏食生冷,下腹部及阑尾部硬块,平素畏风,双手中指关节郁胀,胸闷。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数。有胆囊炎、阑尾炎、过敏性鼻炎病史。

中医辨证:积聚(肝脾不和)。

西医诊断:肠胃功能紊乱。

治法:逐痰祛湿,温经通络。

处方:大建中汤加减。

花椒6g,干姜10g,党参15g,薏苡仁30g,附子3g,败酱草30g,麦冬10g,五味子10g,柴胡15g,黄芩15g,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小茴香15g,黄连10g,当归15g,通草15g,细辛3g,丹皮15g,生地15g。6剂,水煎服。

二诊:2009年9月8日。胸闷已愈,阑尾部硬块消失,现感阑尾部与脐部发硬,服药后仍腹胀,面色有光泽。自述畏风减轻,下肢冷感减轻,遇季节变化及咸食后手指中指关节郁胀,二便正常,睡眠可。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数。上方干姜加至15g,加大温中健脾力度。6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

   本案辨证应注意三点:一是患者平素畏食生冷,腹部肿块,时消时起,脾胃虚寒,运化失健,水谷精微不布,食滞、湿浊、痰气交阻,气机壅结,而为积聚证。二是患者脉弦数,为土虚不能培木,肝血虚累及于心,而见胸闷。《伤寒论》云:“阳明病,腹中寒痛,呕不能食,有物突起,如见头足,痛不可近者,大建中汤主之。”故方选大建中汤。方中花椒味辛性热,温脾胃,助命火,散寒除湿;干姜温中散寒,助花椒建中阳,散逆气,止痛平呕。党参健脾和胃。柴胡、黄芩、桂枝、白芍疏肝,清肝,补肝。生脉饮益气养心定悸。薏苡附子败酱草,健脾温肾,清热祛湿排脓。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治疗手指肿胀。诸药合用,气机调畅,方获佳效。

                                                                        签名:陈振峰

                                 20210814



医案十九: 名:刘某    别:女  年龄:46岁       

 主诉:胁痛半年余。

初诊:半年前因劳累后出现右胁下时发隐痛,睡眠不安,多梦,晨起全身困乏。门诊给予知柏地黄丸,无明显效果。现右胁下时发隐痛,伴全身困乏,小便失禁,劳累后双眼肿胀、睡眠不安、多梦,口干,饮食、小便正常,大便干。舌红,苔黄腻,脉弦细。

中医辨证:胁痛(肝胆火旺)。

治法:清疏肝胆,温补三阴。

处方:小柴胡汤加减。

柴胡15g,黄芩15g,党参15g,麦冬10g,五味子15g,桂枝15g,白芍30g,炙甘草15g,生龙牡各30g,夜交藤30g,丹皮15g,生地15g,茯苓20g,泽泻20g,干姜10g,附子3g,黄芪20g,升麻6g,大黄5g,细辛3g。6剂,水煎服。医嘱:慎食辛辣凉食,畅情志,勿过劳。

二诊:服上方睡眠好,多梦症状消失,右胁隐胀痛,口干苦黏,晨起口中有味,饮食正常,时有小便失控,大便正常,月经不调。舌质淡、边有齿痕,苔白腻。患者睡眠好转,去养心安神、滋阴潜阳之夜交藤、煅牡蛎。仍胁痛,加入疏肝理气止痛之延胡索、川楝子,温经通络之麻黄附子细辛汤。处方:柴胡15g,黄芩15g,桂枝15g,白芍30g,炙甘草15g,党参10g,枳实20g,川芎15g,香附15g,炙麻黄6g,附子3g,细辛3g,丹皮15g,栀子15g,延胡索15g,川楝子15g,黄芪20g,升麻6g。6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

   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其支者,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邪在少阳,经气不利,郁而化热,胆火上炎,而致胸胁苦满。足少阳胆属甲木,化气于相火,少阳相火上扰则多梦,内传阳明而化热,则大便干。全身困乏、口干、小便失禁,为脾肾阳虚,全身气机失调,清阳不升,不能濡养全身脏腑所致。治宜清疏肝胆,温补三阴。方选小柴胡汤,方中柴胡、黄芩、丹皮疏散肝胆郁结之气,清泻肝经。

                                                                 签名:陈振峰

                                 20210821



医案二十: 名:王某    别:男    年龄:25岁       

主诉:右胁胃脘部不适2年余,加重半个月。

初诊:2年前饮酒及劳累后出现胃脘及右胁不适(憋闷隐痛),乏力,食后尤甚,无泛酸烧心,常服香砂六君子丸等药无明显效果。当时查乙肝“两对半”及肝功能(具体不详),诊为乙肝。此次劳累后上述症状加重。现症:右胁胃脘不适(憋闷隐痛),食后尤甚,乏力,纳差,腹胀,嗳气,无泛酸烧心,精神不振,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质淡红,苔白腻微黄,脉弦细。乙肝标志物HBsAg、抗HBc阳性。肝功能SB0.4mg/ml,SGPT26U,SGOT36U。B超提示:慢性胆囊炎。

中医辨证:①胁痛(肝脾不和);②胃痛(胆胃不和)。

西医诊断:慢性胆囊炎。

治法:疏利肝胆,和胃消痞。

处方:小柴胡汤合半夏泻心汤、枳实消痞丸加减。

柴胡20g,黄芩15g,半夏12g,党参20g,干姜12g,黄连10g,白术12g,茯苓30g,厚朴15g,焦三仙各20g,枳实15g,炙甘草10g。3剂,水煎服,日分3次服。

二诊:胃脘憋闷隐痛等症状减轻,仍食少乏力,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舌苔白腻微黄,脉弦细。仍属肝胆与脾胃不和,宜疏利肝胆,和胃消痞。继服上方。3剂,水煎服,日分3次服。

心得体会:

   本病案胸部及胃脘部憋闷隐痛久治不愈,并有右胁不适,问其治疗多为健脾和胃之品而效果欠佳。胃痛之病属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常规治疗不效必然病机复杂。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其支者,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邪在少阳,经气不利,郁而化热,胆火上炎,而致胸胁苦满。此病人病因饮酒及劳累而加重,劳累伤气,酒伤肝胆且生湿热,导致肝胆郁滞,郁而化热,横逆侵犯脾胃,运化失常,升降失司而出现上述诸症。

                                                                签名:陈振峰

                               2021 08 28



医案二十一: 名:李某    别:男  年龄:68岁       

主诉:心悸胸闷6年,加重1周。

初诊:患者6年前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于某医院诊断为“冠心病”,平素服用通心络胶囊,病情稳定。2年前体质渐弱,易患感冒,每年感冒次数较多,且恢复时间较长,近日感冒后出现心悸、胸闷,感冒痊愈后余症不解,遂来诊。现症:夜晚心悸、胸闷,自汗出,头晕,腰腹部自觉发凉,口中涩,大便不调。舌质暗,苔白腻,脉弦缓。

中医辨证:心悸(气阴两虚)。

西医诊断:冠心病。

治法:益气养阴,温补三阴。

处方:生脉散合小柴胡汤加减。

党参20g,麦冬10g,五味子10g,柴胡15g,黄芩10g,桂枝15g,白芍30g,炙甘草15g,生龙牡各30g,益母草30g,丹参20g,檀香10g,砂仁6g,白术10g,干姜12g,附子6g,生地15g,酸枣仁30g,阿胶10g,陈皮15g,杏仁10g。3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自觉全身有冷感,夜间睡觉时心慌,口中涩,口干喜饮。舌暗,苔黄腻,脉弦滑。处方:党参20g,麦冬10g,五味子10g,苏叶15g,玉竹15g,苦参15g,柴胡15g,黄芩12g,炙甘草10g,白芍20g,当归15g,川芎20g,干姜12g,葛根30g,桑白皮15g,桂枝20g,生龙牡各30g,炙麻黄6g,附子6g,细辛3g。6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

   患者年老体弱,脏腑亏虚,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生长之气不足,以致气阴两虚。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不能化生气血,肝血不足,不能灌心,则心失所主,血脉失充;气弱不足,则鼓动无力,血行迟缓,心脉不畅,加之感受寒邪,寒性凝滞,痹阻心阳,故胸闷。夜间阴盛,故常于夜间发作;心脉痹阻,心失所养则心悸;脾气虚弱,土不生金,肺卫不固,则表疏自汗出;肝肾阴虚,肝风内动,则头目眩晕;脾主运化,肾主行水,脾肾虚寒,水寒土湿,则腰腹部自觉发凉;脾虚肝郁,肝脾不和,则大便干稀不调。故本案为肝脾肾功能失调而致气阴两虚之心悸。

                                                             签名:陈振峰

                             2021 0907



医案二十二: 名:徐某    别:男  年龄:56岁        

主诉:双下肢水肿4年,加重2周。

初诊:患者4年前出现双下肢水肿,西医院诊断为 “急性肾炎”,服中药7剂而愈。近2周因工作劳累,经常熬夜,出现双下肢水肿,经西医输液消炎治疗5天,症状缓解,但停药后复发,遂来诊。现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双腿沉困,自觉乏力,饮食、二便尚可,形体消瘦,面色晦暗无华。舌质暗,苔白,脉结代。

中医辨证:水肿(脾肾阳虚)。

西医诊断:慢性肾炎。

治法:温阳化气行水。

处方:真武汤加减。

茯苓30g,泽泻20g,白术10g,白芍30g,附子6g,桂枝15g,党参20g,麦冬10g,五味子10g,炙麻黄6g,细辛3g,羌活20g,柴胡15g,黄芩10g,炙甘草10g,干姜6g,升麻10g,黄芪30g,当归15g,陈皮15g,怀牛膝20g,生姜30g。4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下肢浮肿减轻,双腿困痛减轻,睡眠欠佳,时发右胁下隐痛。舌暗,苔白,脉结代。上方减炙麻黄至3g、白芍至15g,去羌活、当归、陈皮,加附子3g、黄芩2g、苦参20g、生龙牡各30g、生姜30g。6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

   本案为脾肾阳虚之水肿。患者长期饥饱不调,脾气亏损,脾失健运,运输无权,水湿内停;长期劳累,肾阳虚衰,气化不利,最终引起脾肾俱虚,水湿潴留,泛滥肌肤,发为水肿。同时脾肾阳虚,土不培木,水不涵木,肝失条达,不能正常疏泄水湿,也是水湿停聚的因素之一。脾肾阳虚,水湿内停,故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双腿沉困;脾肾阳虚,清阳下陷,中气不足,则乏力,形体消瘦,面色晦暗无华;脉结代,乃少阴阳虚,心阳不足,心失所主之故;肝失条达,气机不畅,则胁下隐痛。治以温阳化气行水为总则,方用真武汤为主方,取其温补脾肾、化气行水之功;配以升麻、黄芪、当归、陈皮、柴胡、炙甘草,构成补中益气汤,以温补脾土,益气升阳,增强化湿之力;麻黄、细辛,取其辛温之性,宣散肺气、发汗行水、利水消肿,即《素问》“开鬼门”之意;党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泽泻利水渗湿;黄芩、桂枝疏肝泻热;怀牛膝补益肝肾。诸药合用肝脾肾同调,三阴并治,脏腑通调,水肿自除。

                                                                  签名:陈振峰

                                20210914



医案二十三: 名:孔某    别:男  年龄:40岁       

主诉:呕吐2个月。初诊:不明原因出现呕吐,饮酒后加重。曾服多种中西药,效果欠佳,后经人介绍遂来诊。现症:呕吐,口干苦,嗳气,大便可。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中医辨证:呕吐(肝胆湿热)

西医诊断:慢性胆囊炎。

治法:清疏肝胆、温中健脾。

处方: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2g,黄芩10g,党参20g,半夏12g,炙甘草6g,桂枝12g,白芍10g,干姜6g,青蒿10g,竹茹12g,生姜15g。6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呕吐止,现仍嗳气,胃脘胀满,昨日受凉感冒,鼻塞,流清涕。舌淡红,苔黄腻,脉弦数。上方加苏叶10g,焦三仙各10g。6剂,水煎服。后随访胃胀止,感冒愈,呕吐无复发,已停药。

心得体会

  “呕吐”一证多由饮食不慎、外感六淫、情志不调等原因引起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但本案辨证应注意三点:一是患者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腻均为肝胆热邪,经气不利,郁而化热,胆火上炎所致;二是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故默默不欲饮食而喜呕。证属胆胃不和,方选小柴胡汤加减。方中柴胡苦平,入肝胆经,透泄少阳之邪,并能疏泄气机之郁滞,使少阳半表之邪得以疏散。黄芩苦寒,清泄少阳半里之热。柴胡、黄芩、桂枝、白芍使木得以舒、热得以清、体得以补,则肝胆疏泄功能正常。胆气犯胃,胃失和降,佐以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干姜、炙甘草温中健脾。青蒿、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二诊患者感冒加入苏叶,散寒解表;胃胀不舒加入焦三仙,健脾开胃,行气消食。诸药合用,肝木条达,脾升胃降,而诸症自愈。

                                                                   签名:陈振峰

                                  2021 0921


医案二十四:患者姓名:刘    性别:女    52岁

主诉:双膝关节交替疼痛4月

现病史:患者于4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膝关节交替疼痛,上下楼梯痛,下蹲痛,行走打软腿,休息后疼痛稍有缓解,劳累后加重,为求系统诊治,遂来我院就诊,门诊以“双侧髌骨软化症”之诊断收住我科。患病以来,患者无头晕头痛、无心慌气短、无发冷发热,无潮热盗汗,无恶心呕吐,饮食可,二便正常。

既往史:既往体健,无重大疾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否认肝炎、结核传染病;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过敏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T36.9 ° P68次 /分, R19次 /分BP125/70mmHg

患者中年男性,神志清,精神可,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无畸形,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耳鼻无异常,口唇无紫绀,伸舌左偏,甲状腺无肿大,气管居中。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音。心率P94次 /分,律规整,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腹软,肝脾下未触及,肝肾区无叩击痛。肛门直肠外生殖区未查。脊柱四肢无畸形,双膝关节轻度肿胀,皮肤正常,皮温不高,髌骨周缘压痛,髌骨研磨试验(+),浮髌实验(+-),抽屉试验(-),侧方挤压实验(-),研磨试验(-),患肢运动及感觉正常。

辅助检查: X线检查:双膝髌骨与股骨髁部间隙变窄,髌骨和股骨髁部边缘可有骨质增生。

中医诊断:痹症病

证候诊断:血瘀气滞证

西医诊断:髌骨软化症

   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补阳还五汤

药物:水蛭15g 土鳖6g 丹参6g 骨碎补6g 白及6g 没药6g 血竭6g 牛膝12g 7副,水煎服,日一剂。

复诊:经服用本方治疗2周,配合局部推拿、理疗,指导患者主动锻炼股四头肌,症状明显减轻;治疗4周后痊愈,复查X线片,双侧髌骨骨小梁增加。嘱继续服用2周,复诊。

心得体会:

   髌骨软化症常见于中年女性,因关节疼痛影响行走及生活,最苦恼的是每逢下蹲时膝关节疼痛,治疗方法较多,疗效不一。本方活血化瘀、解痉止痛,可促进软骨的修复。方中水蛭、丹参、土鳖虫活血化瘀为主,骨碎补补肾健骨,活血疗伤, 白及含有白及胶,可促进修复生长,血竭、没药活血解痉止痛,牛膝活血化瘀,引药下行,补益肝肾,诸药合用,配合局部推拿、理疗及股四头肌训练,治疗髌骨软症疗效显著。

 

                                                                           名:陈振峰

                            2021 09 28



医案二十五:患者姓名:王淑芬  性别:女     55岁

主诉:腰部刺痛伴双臀部麻痛痛半月天。

现病史:患者自述半月前因劳累引起腰部刺痛伴左下肢麻木,转侧欠利、行走、劳累时症状加重,平卧休息症状减轻,夜寐差,纳食可,二便调。

既往史:既往体健,无重大疾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否认肝炎、结核传染病;

过敏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T36.0°P84次 /分, R19次 /分BP128/90mmHg

患者中年女性,神志清,精神可,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无畸形,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耳鼻无异常,口唇无紫绀,伸舌居中,甲状腺无肿大,气管居中。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及明显干湿罗音。心率P84次 /分,律规整,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腹软,肝脾下未触及,肝肾区无叩击痛。双侧腰方肌、多裂肌、回旋肌、触痛(++),棘上韧带触痛(+),双侧腰椎横突侧线触痛(++),L3、4L4、5L5、s1触痛(+)、叩击痛(+)、放射至左腘窝部,双下肢肌力均正常;肛门直肠外生殖区未查。脊柱四肢无畸形,双下肢皮肤无凹陷。

辅助检查:腰椎CT:L4/5L5/S1椎间盘突出。

          腰椎X片:腰椎退行性变。

中医诊断:腰痛病

证候诊断:血瘀气滞证

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身痛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 :当归15g、川芎18g、桃仁12g、红花12g、廑虫9g、香附9g、没药6g、五灵脂6g、地龙12g、牛膝12g。7副,水煎服,日一剂。

配合针灸治疗:L3-S12华佗夹脊穴  肾腧(左) 大肠腧(左)  腰阳关  秩边(左)  委中 阿是穴(左)留针30分钟,中等刺激及强度,平补平泻,日1次,7次一疗程。

复诊:患者神清,精神可。述腰部刺痛及左下肢麻木症状明显好转,转侧可,行走\弯腰劳累时症稍感明显,平卧时症状减轻,睡眠可,纳食可,二便调。查:屈颈试验(-),双侧腰方肌、多裂肌、回旋肌、触痛(++),棘上韧带触痛(+),L3、4L4、5L5、s1触痛(+)、叩击痛(+)、放射至左腘窝部,直腿抬高试验左70°(-)右80°(-)双下肢肌力均正常;4字实验左(-)右(-);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治疗继续给与中药汤剂及针刺、中频脉冲电治疗、牵引、推拿治疗;避风寒、调情志、适劳逸

心得体会:

   腰痛病因为内伤、外感与跌仆挫伤,基本病机为筋脉痹阻,腰府失养。内伤多责之禀赋不足,肾亏腰府失养;外感为风、寒、湿、热诸邪痹阻经脉,或劳力扭伤,气滞血瘀,经脉不通而致腰痛。腰痛病因为内伤、外感与跌仆挫伤,基本病机为筋脉痹阻,腰府失养。内伤多责之禀赋不足,肾亏腰府失养;外感为风、寒、湿、热诸邪痹阻经脉,或劳力扭伤,气滞血瘀,经脉不通而致腰痛。经脉以通为常,跌仆挫扭,影响腰部气血运行,以致气滞血瘀,壅滞经络,凝涩血脉,不通而痛。诚如《景岳全书.杂证谟·腰痛》说:跌扑伤而腰痛者,此伤在筋骨而血脉凝滞也” 能够正确、熟练地运用推拿手法疏通腰部肌肉,缓解腰部疼痛症状,并配合自创拉压摇晃手法,使患者更快的减轻痛苦,减少花费,平时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预防腰痛病的发生。

                                                                                 名:陈振峰

                                  2021 10 07



医案二十六:患者姓名:宫银凤    性别:女      51岁

主诉:尿频尿急尿痛2天。

现病史:自诉2天前因朋友相聚,相继喝酒后,出现小便频数, 日解20多次, 尿道灼热刺痛, 尿色黄赤, 少腹拘急胀痛, 伴有恶寒发热, 口干口苦, 大便秘结, 舌红苔黄腻, 脉滑数, 平素嗜食煎炒辛辣之品。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否认外伤史、手术史及输血史。按计划预防接种,无偏食等不良嗜好。父母体健,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过敏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T36.4°P86次/分, R18次 /分BP130/85mmHg

患者女性,神志清,精神可,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痛苦面容,自动体位,查体合作。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未见畸形,眼睑无水肿,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耳鼻外观无畸形,鼻腔及外耳道未见异常分泌物,乳突未触及压痛,粗测听力正常。各副鼻窦区未触及压痛,鼻中隔无偏移,鼻翼无煽动。口未闻及特殊气味,口唇无紫绀,伸舌居中,咽不红,扁桃腺未见肿大。颈软无抵抗,未见颈静脉搏动及颈静脉怒张,气管居中,甲状腺未见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胸壁未见静脉怒张,未触及压痛,双肺呼吸动度一致,触觉语颤对称,叩呈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无弥散,心浊音界不大。心率:86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末闻及病理性杂音。外周血管未见异常。腹平软,呈腹式呼吸,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叩呈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存在,4次/分,双肾区无叩击痛,外阴及肛门未查,生理反射存在,巴士征阴性。

辅助检查:尿沉渣可见大量白细胞及少量脓细胞。

中医诊断:淋证(热淋)

证候诊断:湿热下注

西医诊断:泌尿系感染

   法:清热利湿通淋

   方:八正散加减

处方:木通6g 车前子(包煎)15g 萹蓄10g 瞿麦10g 滑石20g 大黄6g 山栀10g 甘草稍10g 柴胡6g 石苇10g 水煎服, 每日一剂。

复诊:服上方后自觉小腹坠胀及乏力减轻,但仍有尿频及排尿无力,舌质淡红,苔白略厚腻,脉沉细。久病及肾,肾虚下元不固,故尿频。故在上方基础上加菟丝子20克,山茱萸20克,肉苁蓉15克以温补肾阳。10付,水煎服,日三次。

心得体会:

   因患者嗜食煎炒辛辣之品,加之饮酒之后,酿生湿热,下注膀胱,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而致小便频数,尿道灼热刺痛, 少腹拘急胀痛;湿热之邪于卫阳相搏,则恶寒发热;灼伤津液,则口干口苦, 大便秘结, 尿色黄赤;舌红苔黄腻, 脉滑数为湿热内盛之征。淋证是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证。《金匮要略》将其病机归为:“热在下焦”;《诸病源候论》认为:“诸淋者,由肾虚膀胱热故也。”指出肾虚为本,膀胱热为标的淋证病机。《景岳全书》提出淋证的治疗:“凡热者宜清,涩者宜利,下陷者宜升提,虚者宜补,阳气不固者宜温补命门。”的治疗原则。本例患者虽为年轻女性,但素体脾胃虚弱,中气不足,加之久病淋证,诸医多用苦寒之品,致中气更虚,气虚下陷,膀胱气化无权,故辨证为淋证之气淋虚证,因此,治疗上给予益气升阳之补中益气汤,此虽不是治疗淋证的常法,但辨证准确亦效如浮鼓。

                                                                    名:陈振峰

                                 2021 10 14



医案二十七:,男,37岁。以“头晕3天”前来就诊。纳差、乏力,眠差多梦,二便通条。舌苔黄厚,脉弦。测血压160/110mmHg.滋阴潜阳、止眩定晕。方拟天麻钩藤饮加减,拟方如下:天麻、钩藤、栀子、黄芩、生地、柴胡、枸杞、菊花、龙骨、牡蛎、白芷、牛膝、泽泻、陈皮、半夏、当归、炙甘草。

老师分析:此患者为祖国医学“眩晕”之范畴,眩晕的辨证要点

1.辨脏腑眩晕病位虽在清窍,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常关系密切。肝阴不足,肝郁化火,均可导致肝阳上亢,其眩晕兼见头胀痛,面潮红等症状。脾虚气血生化乏源,眩晕兼有纳呆,乏力,面色觥白等;脾失健运,痰湿中阻,眩晕兼见纳呆,呕恶,头重,耳鸣等;肾精不足之眩晕,多兼腰酸腿软,耳鸣如蝉等。,

2.辨虚实眩晕以虚证居多,挟痰挟火亦兼有之;一般新病多实,久病多虚,体壮者多实,体弱者多虚,呕恶、面赤、头胀痛者多实,体倦乏力、耳鸣如蝉者多虚;发作期多实,缓解期多虚。病久常虚中夹实,虚实夹杂。

3.辨体质面白而肥多为气虚多痰,面黑而瘦多为血虚有火。

4.辨标本眩晕以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本,风、火、痰、瘀为标。其中阴虚多见咽干口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气血不足则见神疲倦怠,面色不华,爪甲不荣,纳差食少,舌淡嫩,脉细弱。标实又有风性主动,火性上炎,痰性粘滞,瘀性留著之不同,要注意辨别。

                                                                   名:陈振峰

                                 2021 10 21

 



医案二十八:,男,57岁。以“头晕4天”前来就诊。伴有颈部不适感,转头即晕。纳可、眠差,二便通条。舌苔黄厚,脉弦。测血压180/100mmHg. 滋阴潜阳、止眩定晕。方拟天麻钩藤饮加减,拟方如下:

天麻、钩藤、杜仲、栀子、黄芩、石决明、龙骨、牡蛎、牛膝、寄生、菊花、川芎、泽泻、炙甘草。

老师分析此方临床应用: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黄芩、栀子清肝泻火; 牛膝引血下行,配合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全方共奏平肝潜阳,滋补肝肾之功。若见阴虚较盛,舌红少苔,脉弦细数较为明显者,可选生地、麦冬、玄参、何首乌、生白芍等滋补肝肾之阴。若肝阳化火,肝火亢盛,表现为眩晕、头痛较甚,耳鸣、耳聋暴作,目赤,口苦,舌红苔黄燥,脉弦数,可选用龙胆草、丹皮、菊花、夏枯草等清肝泻火。便秘者可选加大黄芒硝当归龙荟丸以通腑泄热。眩晕剧烈,呕恶,手足麻木或肌肉困动者,有肝阳化风之势,尤其对中年以上者要注意是否有引发中风病的可能,应及时治疗,可加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等镇肝熄风,必要时可加羚羊角以增强清热熄风之力。

                                                                  名:陈振峰

                                 2021 1028

 

医案二十九:,女,49岁。两侧腰痛半年。腰痛而酸软,喜按喜揉,足膝无力,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常反复发作。脉沉细。老师处方如下:生地、熟地、山药、吴茱萸、云苓、泽泻、丹皮、川续断、元胡、牛膝、寄生、杜仲。

  体会:腰为肾之府,该患者当是祖国医学腰痛之肾虚型。老师选用的是六味地黄丸的组成,以补益肝肾,加用杜仲、续断等以增强补益肝肾、强筋骨之效。

                                                                   名:陈振峰

                                  2021 11 07

 

医案三十:,男,50岁。眼睑浮肿10余天。伴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苔白脉浮。处方如下:云苓、桂枝、泽泻、白术、猪苓、黄芪、防己、山茱萸、山药、甘草。

  老师分析:本方为五苓散合防己黄芪汤。云苓、桂枝、泽泻、白术、猪苓五味中药合成五苓散,温阳化气,利便解表。而“防己黄芪汤”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运用:1.本方治疗风水、风湿属于表虚证的常用方剂。以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苔白脉浮为证治要点。2.若兼腹痛者,为肝脾不和,宜加白芍以柔肝理脾;喘者,为肺气不宣,宜加麻黄少许以宣肺散邪;水湿偏盛,腰膝肿者,宜加茯苓、泽泻以利水消肿;冲气上逆者,宜加桂枝以温中降冲。3.适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心脏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等属表虚湿盛者。 

                                                                 名:陈振峰

                                2021 1114

 

医案三十一:,女,45岁。左手拇指、食指、中指麻木30余天。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桂枝、赤芍、生姜、大枣、葛根、地龙、桑葚、鸡血藤、丹参、威灵仙、甘草。

体会:此患者应拟诊为祖国医学血痹证之范畴。血痹证由素本“骨弱肌肤盛”,劳而汗出,腠理开,受微风,邪遂客于血脉,致肌肤麻木不仁,状如风痹,但无痛,是与风痹之区别,而脉微涩兼紧,说明邪滞血脉,凝涩不通。《素问·痹论》说:“营气虚,则不仁。”故以益气温经,和血通痹而立法。方中黄芪为君,甘温益气,补在表之卫气。桂枝散风寒而温经通痹,与黄芪配伍,益气温阳,和血通经。桂枝得黄芪益气而振奋卫阳;黄芪得桂枝,固表而不致留邪。芍药养血和营而通血痹,与桂枝合用,调营卫而和表里,两药为臣。生姜辛温,疏散风邪,以助桂枝之力;大枣甘温,养血益气,以资黄芪、芍药之功;与生姜为伍,又能和营卫,调诸药,以为佐使。方药五味,配伍精当,共奏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之效。

                                                                   名:陈振峰

                                  2021 1121

 

医案三十二:,女,58岁。阵发性头痛半年,以后脑勺痛为主。伴口干欲饮,腰痛,饱嗝。枸杞、菊花、地黄、茯苓、山药、泽泻、枸杞子、山茱萸、丹皮、川续断、元胡、菖蒲。

   老师分析:此次选用了杞菊地黄丸的组成。从杞菊地黄丸的药物组成来看,熟地黄、菊花、茯苓、山药、泽泻、枸杞子、山茱萸、丹皮是中医临床常用中成药,药性温和。一般情况下,使用杞菊地黄丸是很少产生副作用的。但药物的代谢多经肝肾,长期服用易加重肝肾负担,重者损害肝肾功能。杞菊地黄丸为补阴要药,性寒,助枸杞、菊花以平肝火,主治阴虚火旺引起的头眩、耳鸣、眼痛等。阴盛损阳,壮年男人服多服久了,常常会出现阳痿、腹胀、腹泻情况的。只要按照说明书服用,是不会产生副作用的。

                                                                名:陈振峰

                              2021 11 28

 


医案三十三:,女,58岁。血压180/95mmHg.右膝以下麻木20天,伴头晕眼花。天麻、钩藤、杜仲、栀子、黄芩、牛膝、寄生、茯神、葛根、川芎、泽泻、鸡血藤、地龙、甘草。

   老师讲解:《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中医历来认为“无风不作眩”,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则发眩晕,故治疗眩晕应平肝息风;又“无痰不作眩”,脾虚痰湿内生,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起眩晕,故治疗还应健脾化痰;另外肾虚精亏、髓海不足、上下俱虚也可导致眩晕。而脾虚痰阻、气机不利以及肾虚精亏、血行迟滞均可以导致瘀血内生、痹阻脑脉,导致眩晕,故治疗还应重视活血化瘀。天麻钩藤饮出自《杂病证治新义》,是治疗眩晕之名方。方中天麻、钩藤具有平肝息风之效,石决明平肝潜阳、清热明目,与天麻钩藤合用,加强平肝熄风之力,川牛膝引血下行,栀子和黄芩清热泻火,使肝经之热不致上扰,益母草活血利水,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夜交藤、茯神安神定志;在该方基础上加用葛根生津解痉,白术健脾化湿,泽泻淡渗利湿,合而用之,共成平肝熄风,清热活血,健脾化湿,补益肝肾之剂。

                                                                               名:陈振峰

                                2021 12 07

 

医案三十四:王某,女,60岁。血压:120/90mmHg.头晕目眩、不敢睁眼10+天,伴大腿抽筋。处方如下:地黄、山药、丹皮、泽泻、山芋、云苓、续断、枸杞、菊花、炒白术、补骨脂、仙茅、木瓜、芍药、甘草。

   老师分析:此患者为肝肾阴虚证,以六味地黄丸加味来治疗。六味地黄丸以滋补肾阴为主;此外,从药方的组成来看,它可以达到三阴同补(补肾阴、补肝阴、补脾阴)的效果,比如熟地黄可以补肾阴;山茱萸则是肝肾同补,通过补肝来达到补肾的目的;山药能健脾益肾,通过健脾来补后天。由此可以看出,六味地黄丸只适用于阴虚,阳虚者就不适用了。近年来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还有许多新功效。

                                                                              名:陈振峰

                                 2021 1214

 

医案三十五:陈金春,男,44岁。头晕7天,伴恶心欲吐。舌苔白腻,脉弦滑。血压155/100mmHg。处方如下:半夏、白术、天麻、云苓、泽泻、陈皮、菊花、川芎、白蒺藜、甘草。

老师讲解:此患者应辩证为祖国医学“眩晕”之范畴。治宜燥湿化痰,平肝息风。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白术天麻汤”的药理作用:主要有镇静,抗惊厥,抗癫痫,镇痛,降压,保护心肌等作用。

1.镇静:天麻、茯苓、白术均有镇静作用.尤其天麻的作用更为明显。
2. 抗惊厥,抗癫痫:天麻有显著的抗惊厥、抗癫痫作用;甘草亦有抗惊厥作用。

3.镇痛:天麻具有明显且较持久的镇痛作用;甘草亦有三定的镇痛作用。

4.降压、保护心肌等:白术可扩张血管,天麻及半夏具有降压作用,天麻尤可降低冠脉及脑血管阻力,增加冠脉及脑血流量,对缺血心肌在保护作用。半夏及茯苓亦有一定的强心和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5.其他:白术具有抗凝血作用;半夏具有镇吐作用。

                                                                   名:陈振峰

                                 2021 12 21

 

医案三十六:,男,65岁。头晕、失眠伴下肢浮肿1月,舌红,脉弦数。处方如下:天麻、钩藤、杜仲、栀子、黄芩、石决明、牛膝、寄生、泽泻、车前子、白芍、葛根、川芎、云苓、白术、甘草、菊花、石菖蒲、远志。

   老师讲解:此次选用了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饮是平熄内风的方剂,具有平肝熄风、清热泻火、益肾活血的功用,主要治疗因肝阳偏亢、肝风上扰所引起的头痛眩晕、失眠多梦、耳鸣失聪、烦热口苦、脉弦舌红等症状。在本方的证治中,涉及到了中医所说“肝”的三个病理概念,为帮助理解本方的治疗作用,有必要做简单介绍。首先是“肝火”。中医认为,就肝脏的生理而言,是以血为体,以气为用,血属阴,气属阳,因此称为“体阴用阳”。用,就是功用、作用、机能。机能亢进就会出现热象。一般而言,热还是比较平静稳定的,如果热的积累太过而表现为动扰冲逆的,便称之为“火”。所以说“热静火动”。而肝火便是指肝脏能亢进,出现热象并有冲逆之势的病理状态。引起肝火的原因,有的是由于生活方面的诸多因素,如嗜食辛辣上火之物等;有的则是由于肝气的转化所致(往往与精神因素有关),即所谓“气有余便是火”。又因火的特性是向上的,所谓“火性炎上”,故而肝火上炎时就会出现头胀痛、面潮红、耳鸣、口苦等症状。肝火多表现为实证,但病程日久也会伤阴。肝阳的实质就是肝气。从生理角度而言,气是机能、动力,阳则是气的表现;从病理方面而言,阳的作用出现浮动时,便称为肝阳上亢,此时肝阳便属于病理现象。引起肝阳上亢的原因,一是由于肝热上升,一是由于阴血虚而阳不能潜降。前者属实,后者属虚。但是肝热引起的肝阳可兼阴(血)虚,阴虚引起的肝阳亦可兼见内热,两者往往不能绝对分开。肝阳所见的症状,主要是头晕微痛、目眩畏光、喜静恶烦、恶心口干等。

   临床应用:采用辨证分型的方法治疗偏头痛,其中肝阳上亢型用天麻钩藤饮,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对眩晕――肝阳上亢证采用天麻钩藤饮进行治疗,疗效显著。使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高血压型慢性肾炎取得较好疗效:治以滋阴补肾,平肝潜阳兼利湿活血解毒。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收到较好效果。治疗方法:平肝潜阳为主,兼以滋肾清火化瘀熄风。应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合灯盏花素治疗神经性头痛,在此基础上,兼有恶心呕吐者加法半夏、柿蒂;伴头昏、面色苍白、舌质淡者去黄芩加党参、地龙;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枳实;夜睡不寐者加酸枣仁、珍珠母、夜交藤。

                                                                 名:陈振峰

                                2021 122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