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院训:
厚德 博学 传承 创新
李洁霞广州市基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临床医案
冯绍兰 跟师医案(已更新25篇)

跟师医案一

张某,女,70,就诊时间:2019118

主诉:突发语言不利两周。

初诊:患者两周前突发语言不利,到我院就诊,被诊断为:再发脑梗塞。经西医治疗好转。现仍语言不利,左侧肢体运动不利,饮食呛咳,大便五日未行:舌质淡红,苔薄腻:脉沉弦。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否认冠心病、糖尿病病史;否认手术史。

过敏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心肺听诊未见异常。左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右歪,伸舌左偏。四肢肌张力正常,左侧肢体肌力IV-级,右侧肢体肌力V级,左侧巴氏征(+-)。

中医诊断:中风病-中经络(风痰阻络证)

西医诊断:脑梗死恢复期

治法:治以通络化痰。方药如下:天麻10克,陈皮10克,石斛10克,竹茹10克,钩藤12克,莲子心5克,菖蒲6克,白僵蚕3克,薄荷5克(后下),桑枝15克,麦冬10克,丝瓜络6克,火麻仁10克。复诊:服药6剂后,现语言不利,左上肢,右下肢运动不利,饮食发呛,大便难:舌质淡红,苔薄腻:脉沉弦。前方有效,效不更方,继续通络化痰。前方加生薏米15克。10剂,水煎服,日1剂。服3天停1天。

复诊:服药6剂后,现语言不利,左侧肢体运动不利,饮食发呛,大便难:舌质淡红,苔薄腻:脉沉弦。前方有效,效不更方,继续通络化痰。前方加生薏米15克。10剂,水煎服,日1剂。服3天停1天。

三诊:服药10剂后,现语言不利,左侧肢体运动不利好转,饮食不呛,大便难,舌质淡红,苔薄腻,脉沉弦,前方有效,效不更方,继续前方15剂,水煎服,日1剂。服3天停1天。

心得体会:患者年老体弱,多种疾病缠身,气血虚弱,脉络空虚,内风挟痰横窜脉络而发半身不遂,肢体运动障碍,语言不利:痰阻中焦,传导功能失司,腑气不通而便秘。本案为风痰卒中,病己成而后治之,非一朝一夕所能恢复,只要治疗投的,扶正祛邪,本患病复,需以时日。针对病因病机选方用药,方中天麻,钩藤,僵蚕平肝熄风止痉:菖蒲,陈皮化湿祛痰:石斛,麦冬养阴;桑枝,瓜络,生薏米通络利关节:莲子心,竹茹清心化痰除烦:火麻仁润肠通便。诸药配合化痰通络使患肢功能有所恢复。

  

 

跟师医案二

李某,男,35,就诊时间:2019118

主诉:头晕3

病史:患者3天前开始饮酒后出现头晕,剧烈时呈天旋地转感,心烦,纳差、乏力,眠差多梦,二便调。舌红,苔黄厚,脉弦。

既往史:否认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否认手术史。

过敏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测血压160/110mmHg,余生命体征平稳。心肺听诊未见异常。口角不歪,伸舌居中。四肢肌张力、肌力正常,病理征未引出。

中医诊断:眩晕(肝阳上亢)

西医诊断:头晕:高血压待查

治以平肝熄风,清热解毒、止眩定晕。

方拟天麻钩藤饮加减,拟方如下:天麻10g、石决明(先煎)、钩藤15g(后下)、栀子10g、黄芩10g、杜仲10g、牛膝15g、茯神15g、牡蛎10g、白术10g、砂仁15g、夜交藤10g、益母草10g、炙甘草10g5剂,水煎服,日1剂。

心得体会:此患者为祖国医学“眩晕”之范畴,眩晕的辨证要点:1.辨脏腑眩晕病位虽在清窍,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常关系密切。肝阴不足,肝郁化火,均可导致肝阳上亢,其眩晕兼见头胀痛,面潮红等症状。脾失健运,痰湿中阻,眩晕兼见纳呆,呕恶,头重,耳鸣等;2.辨虚实眩晕以虚证居多,挟痰挟火亦兼有之;一般新病多实,久病多虚,体壮者多实,体弱者多虚,呕恶、面赤、头胀痛者多实,体倦乏力、耳鸣如蝉者多虚;发作期多实,缓解期多虚。病久常虚中夹实,虚实夹杂。3.辨标本眩晕以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本,风、火、痰、瘀为标。其中阴虚多见咽干口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本病患者年轻体健,饮酒后出现头晕,酒热之毒上犯,导致肝阳上亢,扰神故眠差多梦,酒毒碍脾胃运化,故见不思饮食;故治以平肝熄风,清热解毒、止眩定晕。嘱戒烟酒。患者未再复诊。

 


 

跟师医案三

卢某,女,45,就诊时间:20191115

主诉:左手拇指、食指、中指麻木1月余。

病史:患者1月余前开始出现左手拇指、食指、中指麻木,无肢体乏力偏瘫,无其余不适。舌淡,苔薄白,脉微涩兼。

既往史:否认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否认手术史。

过敏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心肺听诊未见异常。颈软,无抵抗,颈部无压痛,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四肢肌张力、肌力正常,病理征未引出。

辅助检查:外院行颈椎CT提示颈3-7椎间盘突出。

中医诊断:血痹(气虚血滞)

西医诊断:颈椎病

治以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拟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30g、桂枝10g、赤芍10g、生姜10g、大枣10g、葛根15g、地龙10g、桑葚10g、鸡血藤10g、丹参10g、威灵仙10g、甘草5g10剂而愈。

心得体会:此患者应拟诊为祖国医学血痹证之范畴。血痹证由素本“骨弱肌肤盛”,劳而汗出,腠理开,受微风,邪遂客于血脉,致肌肤麻木不仁,状如风痹,但无痛,是与风痹之区别,而脉微涩兼紧,说明邪滞血脉,凝涩不通。《素问·痹论》说:“营气虚,则不仁。”故以益气温经,和血通痹而立法。方中黄芪为君,甘温益气,补在表之卫气。桂枝散风寒而温经通痹,与黄芪配伍,益气温阳,和血通经。桂枝得黄芪益气而振奋卫阳;黄芪得桂枝,固表而不致留邪。芍药养血和营而通血痹,与桂枝合用,调营卫而和表里,两药为臣。生姜辛温,疏散风邪,以助桂枝之力;大枣甘温,养血益气,以资黄芪、芍药之功;与生姜为伍,又能和营卫,调诸药,以为佐使。方药五味,配伍精当,共奏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之效。

  


跟师医案四

陈某,男,87,就诊时间:20191115

主诉:腰痛、尿频尿痛、尿液混浊2天。

病史:患者2天开始出现腰痛,隐痛为主,绵绵不断,伴尿频、尿液混浊,无尿痛,其余无特殊不适。舌红,苔薄黄腻,脉滑。

既往史:既往泌尿系结石病史;否认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否认手术史。

过敏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心肺听诊未见异常。双肾区叩击痛。四肢肌张力、肌力正常,病理征未引出。

辅助检查:暂拒绝。

诊断:淋证(膀胱湿热)。

处方如下:木通10g(先煎)、车前子10g、萹蓄10g、瞿麦10g、滑石10g、苇叶10g、鸡内金30g、金钱草10g、海金沙10g、黄芪15g、丹参10g、白茅根10g、石韦10g、路路通10g、淡竹叶5g

心得体会:泌尿系结石的传统治则有“留者攻之,坚者削之,积者行之,结者散之”和“诸淋家不可发汗”的原则。随着人们治疗泌尿系结石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发展,治疗方面也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主要有清热利湿排法、壮腰健肾法、温肾利水法、益气法、养阴法、理气行滞法、活血化瘀法、缓急止痛法和针灸疗法等。该患者长期嗜肥甘厚腻,脾胃健运失司,湿热内生,下注膀胱,久而成石,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故发为临证。本病清热利湿法以清热祛湿通淋排石为主。



跟师医案五

王某,女,58,就诊时间:2019122

主诉:右膝以下麻木20天,头晕眼花1

病史:患者20天前开始出现双膝以下麻木,无行走困难,1周前开始头晕眼花,心烦易怒,失眠,二便调。舌红,苔黄腻,脉弦。

既往史:否认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否认手术史。

过敏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心肺听诊未见异常。四肢肌张力、肌力正常,病理征未引出。

辅助检查: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

中医诊断:眩晕(肝阳上亢)

西医诊断:1、脑动脉供血不足 2、膝关节病

治以平肝熄风、止眩定晕。

方拟天麻钩藤饮加减。处方如下:天麻15g、钩藤10g(后下)、杜仲10g、栀子10g、黄芩10g、牛膝10g、寄生10g、茯神10g、葛根10g、川芎10g、泽泻10g、鸡血藤10g、地龙10g、甘草5g10剂,愈。

心得体会:《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中医历来认为“无风不作眩”,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则发眩晕,故治疗眩晕应平肝息风;又“无痰不作眩”,脾虚痰湿内生,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起眩晕,故治疗还应健脾化痰;另外肾虚精亏、髓海不足、上下俱虚也可导致眩晕。而脾虚痰阻、气机不利以及肾虚精亏、血行迟滞均可以导致瘀血内生、痹阻脑脉,导致眩晕,故治疗还应重视活血化瘀。天麻钩藤饮出自《杂病证治新义》,是治疗眩晕之名方。方中天麻、钩藤具有平肝息风之效,石决明平肝潜阳、清热明目,与天麻钩藤合用,加强平肝熄风之力,川牛膝引血下行,栀子和黄芩清热泻火,使肝经之热不致上扰,益母草活血利水,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夜交藤、茯神安神定志;在该方基础上加用葛根生津解痉,白术健脾化湿,泽泻淡渗利湿,合而用之,共成平肝熄风,清热活血,健脾化湿,补益肝肾之剂。

  


跟师医案六

王某,女,26,就诊时间:20191212

主诉:产后母乳喂养,感冒10+

病史:产后不慎受凉,鼻塞流涕,身热出汗,心慌,失眠多梦,乳少,舌红,苔黄,脉弦。

既往史:否认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否认手术史。

过敏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心肺听诊未见异常。四肢肌张力、肌力正常,病理征未引出。

辅助检查:血常规未见异常。

中医诊断:感冒(少阳证)

西医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拟小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15g、黄芩10g、半夏10g、人参10g、桂枝15g、芍药15g、白芷10g、川芎10g、炒枣仁10g、黄芪20g、夜交藤10g、炙甘草5g、王不留行10g、生姜10g、大枣10g6剂,水煎服,日1剂。配合艾灸。

心得体会:此次选用的是小柴胡汤加味。女人产后体虚,而体虚之人,更易感冒。人体之虚有阴、阳、气、血之别,当于解表药中,或辅益气,或辅养血,或助阳,或滋阴,分别施治,何以竟用小柴胡汤一方统治?对此刘渡舟教授曾经解释曰:“因虚人感冒之病因病机,与仲景所揭出的病因病机理无二致,此皆不任发汗,故可用小柴胡汤统治之。方中参草枣补益中焦脾土,令谷气充沛,以为胜邪之本,合柴芩夏姜,从少阳之枢,以达太阳之气,逐在外之邪,此为扶正祛邪之妙用也”关于虚人感冒多属太阳,而竟用少阳之方,刘教授复解释曰:“体虚之人,卫外不同,外邪侵袭,可直达腠理。腠理者,少阳之分也。故虚人感冒纵有太阳表症,亦为病之标也;纵无少阳正证或变证,却总是腠理空疏,邪与正搏,故可借用小柴胡汤,从少阳之枢以达太阳之气,则太阳表症亦可除矣。”刘渡舟教授之论述,言简意赅,由此可知无论经方抑或时方,治疗外感疾病诸方中,能广泛适应,普遍使用者,唯有小柴胡汤而已。




跟师医案七

陈某,女,30,就诊时间:20191222

主诉:两胁肋疼痛1

病史:1周前开始出现两胁肋疼痛,平时怕凉,有时伴左侧腹痛、心烦、急躁易怒。食少乏力,舌质偏暗,苔薄白,脉弦而虚。

既往史:否认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否认手术史。

过敏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心肺听诊未见异常。四肢肌张力、肌力正常,病理征未引出。

辅助检查:腹部B超未见异常。

诊断:胁痛(肝气郁结)

西医诊断:神经官能症

治疗疏肝理气。

拟柴胡疏肝散加减。处方如下:当归15g、芍药15g、柴胡15g、云苓30g、炒白术15g、干姜10g、薄荷10g、香附10g、木香10g、沙参15g、麦冬15g、甘草10g7剂,水煎服,日一剂。未再复诊。

心得体会:该病人四诊合参,当拟诊为祖国医学“胁痛”之范畴。而胁痛为临床常见病,主要证型有肝气郁结、瘀血阻络、湿热蕴结、肝阴不足等,病位在肝胆,基本病机为气滞、血瘀、湿热蕴结,肝胆疏泄不利,不通则痛,或肝阴不足,络脉失养,不荣则痛。以辨外感、内伤,在气、在血和辨虚、实为辨证要点。胁痛的治疗着眼于肝胆,分虚实而治。实证宜理气、活血通络、清热祛湿;虚证宜滋阴养血柔肝。临床上还应据“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理论,以及肝胆疏泄不利的基本病机,在各证中适当配伍疏肝利胆,理气通络之品。但应注意,对于香燥理气之晶,不宜过量服用。

 



跟师医案八

陈某,女,67,就诊时间:20191229

主诉:头晕、乏力1

病史:患者1周前开始出现头晕,呈昏沉感,倦怠乏力,不欲饮食,心烦易怒,胸闷气短,小便调,大便稀烂,无解黑便。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既往史:既往贫血病史。否认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否认手术史。

过敏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心肺听诊未见异常。四肢肌张力、肌力正常,病理征未引出。

辅助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100g/L

中医诊断:眩晕(气血亏虚)

西医诊断:贫血

治以补血益气。

拟归脾汤加减。处方如下:党参15g、云苓30g、白术15g、陈皮10g、半夏10g、木香10g、砂仁20g、鸡内金10g、炒麦芽15g、神曲15g、焦山楂10g、黄芪20g、芍药10g、当归10g、元肉10g,甘草5g7剂,水煎服,日一剂。

心得体会:归脾汤方中四君子汤补气健脾,使脾胃强健、则气血自出、气能统血为主药;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使气固血充,为辅药;龙眼肉,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均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凑益气健脾、补血养心之效。归脾汤现代临床常用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脑外伤综合征、子宫功能性出血等属于心脾血虚者。 1.用于心脾两虚的心悸、失眠;对于脾虚血少的血证,可加入阿胶、首乌、鹿角霜等补血、止血药同用. 2.月经后期,色淡量少,或停经再生,淋沥不断,以及月经过多,伴有头晕、心悸、体倦等心脾两虚见症,可用本方治疗。3.可用于久病体虚遗精、盗汗、自汗、脏躁等证。

                               


跟师医案九

王某,男,50,就诊时间:202015

主诉:盗汗半月。

病史:患者半月前开始出现盗汗,多梦,心烦,二便尚调。舌红少苔,脉细。

既往史:否认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否认手术史。

过敏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心肺听诊未见异常。四肢肌张力、肌力正常,病理征未引出。

西医诊断:盗汗(肝肾阴虚)

西医诊断:多汗症

治以滋阴清热,敛汗止汗

拟方如下:熟地15g、山药10g、吴茱萸10g、云苓10g、丹皮10g、枸杞10g、泽泻10g、生龙骨10g、牡蛎10g、炒枣仁10g、麻黄根5g、黄芪15g7剂,水煎服,日一剂。

复诊:盗汗情况减轻,现觉大便粘腻。舌淡红,少苔,脉细滑。于前方加薏苡仁10g、云苓30g、白15g5剂,水煎服,日一剂。未再复诊。

心得体会:盗汗,《内经》称为“寝汗”,是熟睡后汗液窃出,醒来即止的一种临床常见症状。本症既可单独出现,也可因某些疾病所引起,临床以睡眠出汗,醒后即止,五心烦热,舌红口干等为主证。男女老幼,均可见之。如检查无器质性病变者,西医多属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本症以虚热为多见,但气虚、阳虚、湿热亦间或有之。以“六味地黄丸” 加减:若兼气虚者,加党参15克、黄芪15克、红枣10枚;如肺结核盗汗者,加青蒿10克、地骨皮10克,炙鳖甲20克;若兼自汗者,加白术10克、防风10克、红枣10枚。盗汗的治疗,重在滋阴,阴津得复,虚火自熄,盗汗即能收敛。加减六味地黄丸是治疗阴虚盗汗的有效方剂。方中二地滋阴养血;黄连、黄柏清心泻火、育阴除烦;乌梅味酸,功能收敛;

龙骨、牡蛎敛阴涩汗。综合全方,具有滋阴清热,敛汗止汗的功效,对盗汗之症,用之甚宜。因全方为补益之剂,难免有滋腻之嫌,故加用健运脾胃之药。

   




跟师医案十

陈某,男,65,就诊时间:202025

主诉:言语不清、右侧肢体乏力2月余

病史:患者2月余前出现言语不清、右侧肢体乏力,行走及持物不稳,在外院住院诊断脑梗死,经西医改善循环、抗聚、稳斑等对症治疗后好转,但出院仍有右侧肢体乏力,行走稍拖步,现为求中医进一步治疗,来诊。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既往史:既往高血压病史,否认冠心病、糖尿病病史;否认手术史。

过敏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心肺听诊未见异常。四肢肌张力正常,右侧中枢性面舌瘫,右上肢肌力IV+级,右下肢肌力IV级,病理征未引出。

中医诊断:中风病-中经络(气虚血瘀证)

西医诊断:1、脑梗死恢复期 2、原发性高血压

治以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拟方: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50g、当归尾10g、赤芍10g、地龙10g、川芎10g、红花10g、桃仁10g、甘草5g、杜仲10g、牛膝20g10剂,日1剂。

心得体会:本方所治证候,半身不遂,系由气虚血瘀所致。半身不遂变称中风。肝主风又主藏血,喜畅达而行疏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为血之帅,本证中风半身不遂,一属中气不足则邪气中之,二属肝血瘀滞经络不畅,气虚血瘀发为半身不遂。治宜补气活血为法。气虚属脾,故方用大量黄芪补中益气为主;血瘀属肝,除风先活血,故配伍当归尾、川芎、桃仁、赤芍、红花入肝,行瘀活血,疏肝祛风;加入地龙活血而通经络,加以补肾强骨之杜仲、牛膝。共成补气活血通络之剂。

 



跟师医案十一

曾某,女,70,就诊时间:2020312

主诉:反复头晕3年余,再发3

病史:患者3年余前开始出现头晕,呈昏沉感,头重如蒙,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食少多寐,无肢体乏力,无言语不清,在外院住院诊断脑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等,经治疗后好转(具体不详),反复发作。3天前再发,性质同前,现为求中医进一步治疗,来诊。舌暗红,苔白腻,脉弦滑。

既往史:既往高血压病史,否认冠心病、糖尿病病史;否认手术史。

过敏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心肺听诊未见异常。四肢肌张力、肌力正常,病理征未引出。

中医诊断:眩晕(痰浊上蒙)

西医诊断:脑动脉供血不足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拟方半夏白术天麻汤。法半夏15g 白术15g 天麻10g 茯苓30g 橘红15g 大枣10g 生姜15g 藿香10g 佩兰10g 石菖蒲15g

心得体会:方中二陈汤理气调中,燥湿祛痰;配白术补脾除湿,天麻养肝熄风;甘草、生姜、大枣健脾和胃,调和诸药。头晕头胀,多寐,苔腻者,加藿香、佩兰、石菖蒲等醒脾化湿开窍;呕吐频繁,加代赭石、竹茹和胃降逆止呕;脘闷、纳呆、腹胀者,加厚朴、白蔻仁、砂仁等理气化湿健脾;耳鸣、重听者,加葱白、郁金、石菖蒲等通阳开窍。痰浊郁而化热,痰火上犯清窍,表现为眩晕,头目胀痛,心烦口苦,渴不欲饮,苔黄腻,脉弦滑,用黄连温胆汤清化痰热。若素体阳虚,痰从寒化,痰饮内停,上犯清窍者,用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温化痰饮。

                                        


跟师医案十二

刘某,女,75,就诊时间:2020412
主诉:咳嗽、痰多12年,加重一周。
病史:病人12年前因感冒引起咳嗽,气喘症状,此后每年入冬即发,其它季节可因感冒而发,前几年被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每次发作都需要输液治疗得以缓解,但又每因感冒而复发,由于病人很容易感冒,致使疾病发作频繁,一周前不慎外感,从而病情加重,证见咳嗽气喘,痰白量多,胸闷不舒,平素食少纳差,餐后腹胀,肢体困重,乏力气短,动则汗出,舌淡苔白腻,脉濡。

既往史:否认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否认手术史。

过敏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心肺听诊未见异常。四肢肌张力、肌力正常,病理征未引出。

中医诊断:咳嗽(脾虚痰浊内阻)

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
方药:党参30g白术20g茯苓20g甘草10g陈皮15g半夏15g白芥子10g葶苈子15g车前子20g麻黄10g旋浮花30g
服药1剂后,痰量大减,5剂后,咳喘消失,去葶苈子,车前子,麻黄,加黄芪50g五味子20g,巩固治疗1周。
心得体会:病人食少纳差,餐后腹胀,肢体困重乃脾虚之象,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上蕴肺中,故见痰多,痰阻于肺,肺失宣降,故见咳嗽气喘,今因外感,引动伏邪,故病情加重,故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补脾益气,脾为生痰之源,脾健则痰源得除,配伍陈皮,半夏化痰湿邪,白芥子,葶苈子,车前子泻肺涤痰,肺为贮痰之器,痰湿得除则肺气得以宣降而咳喘自平,麻黄,旋浮花宣肺散邪,止咳平喘。病人气短乏力,动则汗出,容易感冒,此为肺气虚,故在痰湿化去,气机得宣之后,加黄芪,五味子补肺固表,另外四君子亦可健脾以补肺,此为培土生金法,从而使易感体质得以纠正,减少复发几率。

                              




跟师医案十三

蔡某,女,18,就诊时间:2020519

主诉:月经过多三月,伴乏力
病史:病人3月前的一次月经迁延不止,量多,色鲜红,无血块,经西医妇科各项检查未见异常,后来经当地一中医治疗2月,服药近50剂,毫无效果,方药未知,月经几乎未间断过,至今已3个月,如今病人口唇毫无血色,面色苍白,贫血貌,自觉倦怠乏力,食少纳呆,上一层楼就会气喘吁吁,病人怕疾病影响今年高考,甚为担忧,问其学习情况时,病人自述为了高考,今年的学习很累,听后心里略为有数,应该与思伤脾而血失其统有关。舌淡白,脉芤。

中医诊断:崩漏(脾不统血)

西医诊断:1、功能性子宫出血 2、贫血
方药:黄芪100g仙鹤草90g党参30g白术20g茯苓20g陈皮10g何首乌40g阿胶20g乌贼骨30g地榆炭20g五味子20g
药后3剂,月经渐止,继服半月巩固治疗,第二月,月经共7天,嘱其单用阿胶一日20g以补血,2月后偶遇病人,自述体力充沛,症状全无,观其口唇已转红。
心得体会:病人为高考而努力学习,精神可嘉,然而思伤脾,使脾失统血而见崩漏,气随血脱,气虚摄血更为无力,如此下去,愈演愈烈,甚为危险,有形之血,不能速补,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故以归脾丸加减,取大量黄芪补元气,党参,白术等补脾气,当脾气健旺,则摄血有力而血自止,同时配伍仙鹤草,乌贼骨,地榆炭以快速止血,五味子敛冲,阿胶,何首乌补血。由于辩证准确,用药剂量颇大,故而效果显著。

                              




跟师医案十四

胡某,男,68,就诊时间:2020626
主诉:反复胸闷痛4年余

病史:胸闷痛,反复发作,已四年余,发作时多服用冠心苏合丸,疼痛得以缓解。心电图检查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来诊,胸闷且痛,心悸盗汗,虚烦不得寐,口干咽燥,头晕耳鸣,腰酸膝软,舌光剥干裂,舌红,脉细数。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否认手术史。

过敏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心肺听诊未见异常。

中医诊断:胸痹 (心肾阴虚,心神失养)

西医诊断:冠心病 心绞痛

治法:滋阴益肾,养心安神

方药:左归饮合生脉散加减

处方:大生地15g、北沙参10g、山萸肉10g、枸杞子12g、麦冬30g、山药12g、茯苓12g、炙甘草4.5g、赤芍10g、白芍10g、五味子3g、酸枣仁10g、丹皮10g、丹参10g、蒲黄10g

效果:服药7剂后胸痛心悸未作,夜能入寐,舌体较前湿润,惟劳累和情绪不佳时仍有胸闷。

心得体会:本例胸痹由于久服芳香温通之剂,辛散太过,耗气伤阴,心阴亏虚,心神失养,然心本乎肾,肾为五脏阴阳之根本,心肾关系至为密切,故采用心肾同治之法。

                                         


跟师医案十五

陶某,女,62,就诊时间:2020726

主诉:反复咳嗽10余年

病史:慢性咳嗽,反复发作,已十余年,近一个月来,经常胸闷胸痛、咳嗽、喘息不得卧。心电图提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胸部透视见:两肺纹理增深,肺野透亮度增加,主动脉延伸迂曲。咳喘十年,逢冬辄发,咳吐白色粘痰,多咳即喘,夜难平卧,近月来,胸闷且痛,痛时牵掣及左侧肩背,两下肢欠温,苔薄腻,舌淡青,脉弦滑。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否认手术史。

过敏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心肺听诊未见异常。

中医诊断:胸痹(痰浊内蕴,心阳痹阻)

咳喘 (肺失宣降)

西西医诊断:冠心病;慢心支气管炎;肺气肿。

治法:通阳散结,祛痰下气,佐以活血之品。

处方:川桂枝6g、瓜蒌皮10g、薤白10g、桃仁10g、杏仁10g、厚朴6g、枳实10g、紫丹参15g、赤芍10g、白芍10g、制半夏10g、炙甘草6g、陈皮6g

效果:服药18剂后,胸痛已除,咳喘胸闷亦减,夜能平卧。

心得体会:本例胸痹伴见咳喘,予以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复方图治。白酒虽能通阳,但酒性上升,有助于气逆,故改用桂枝通阳降逆;厚朴、半夏、枳实、陈皮、杏仁行气降逆,化痰散结,桃仁、杏仁、赤芍、丹参活血化瘀。

                               


跟师医案十六

陈某,女,48,就诊时间:202083

主诉:胸闷、汗出2个月。

病史:胸闷,憋气,心悸,汗出,口干,夜间尤甚,自觉眼干,口干,饮食可,睡眠差,夜尿頻,大便正常。舌质暗,边有齿痕,舌苔白干,脉沉细。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否认手术史。

过敏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心肺听诊未见异常。

中医诊断 胸痹(痰热痹阻,胸阳不展)

西医诊断 心脏神经症。

治法:宽胸涤痰清热。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处方:瓜萎20g,半夏10g,薤白10g,黄连6g,桃仁10g,杏仁10g,桔梗10g,旋覆花10g,枇杷叶12g,郁金10g,白芍药12g,八月札10g,炒神曲10g,炒山楂10g,炒麦芽10g,炒枳实15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

效果:患者服上方20余剂,服药后病情好转,胸闷、汗出减少,睡眠好转,可入睡,再服十余剂后,诸症皆消。

心得体会:此案为痰热壅阻所致胸痹,症见心胸窒闷而痛,胀满纳呆,呕恶泛浊,口黏口苦,面色峰晴,精神萎顿,大便黏滞不爽,舌苔黄氣,脉弦滑。证属湿痰蕴积化热,浊气上泛,治以清化热痰,和胃降逆。药用:清半夏、茯苓、竹茹、旋覆花、厚朴、枳实、杏仁、苡仁、黄连、菖蒲、郁金。

                                        



跟师医案十七

黄某,女,48,就诊时间:202093

病史:1周前自觉心悸、心慌,头晕,失眠,气短、乏力。随即去当地县医院诊治,心电图检查结果:“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下壁心肌缺血”。服用心律平、丹参片等无效而来求治,仍觉心悸、心慌,胸闷塞,心烦,气短乏力,时时太息,头晕,眠差,饮食尚可,二便正常。形体偏瘦,精神欠佳,舌质淡有瘀点,苔薄白少津,脉促细而无力。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否认手术史。

过敏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心肺听诊未见异常。

中医诊断:心悸(气虚血弱)

西医诊断:心律失常,频发室早。

治法方药:益气养血,定悸复脉,

处方:用炙甘草汤加味:

红人参15g,炙甘草10g,麦门冬30g,阿胶15g(烊化),生地黄20g,桂枝10g,生姜10g,酸枣仁15g,大枣15g,黄芪30g,丹参20g。每日1剂,水煎服。7日后复诊:诸证缓解,复查心电图,结果正常。

心得体会:炙甘草汤为仲景治疗“伤寒,脉结代,心动悸”之证,现代研究认为,本方有减低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和恢复心脏传导的作用。临床体会,以酸枣仁易麻仁更能养心安神;气虚甚者加黄芪,夹瘀者加丹参,对改善症状效果更好。

                              


跟师医案十八

何某,51岁,男性,就诊时间:202114
主诉:双腿外侧皮肤做痒疼痛1年。
病史:病人1年前双腿出现散在性疱疹,开始发痒,后至疼痛,并越来越多,融合成片,右侧明显严重,当时被诊断为带状疱疹,经治疗后略为好转,但未获根除,此后经常发作,发时疼痛,有时比较剧烈,有时轻微,有时伴有瘙痒,每于劳累后或感冒后容易复发,多种方法治疗未获根除。病人常觉乏力倦怠,稍作运动便气喘吁吁,平素易感冒,右侧大腿患处有色素沉着,有痂,无溃破,舌暗淡,有瘀斑,脉弱。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否认手术史。

过敏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心肺听诊未见异常。右侧大腿患处有色素沉着,有痂,无溃破。

中医诊断:蛇串疮(气虚血瘀)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方药:黄芪100g蜂房20g白芍20g甘草10g鸡血藤30g乳没各10g地龙30g蜈蚣3g白藓皮20g连翘20g紫草20g怀牛膝10g
  方剂基本不变连服30剂,此后1年疼痛未作。
  心得体会:病人乏力气短,不耐劳作,此乃气虚之证,正气虚于内,无力鼓邪外出,故余邪留恋而成久病,邪毒损及脉络,形成瘀血,不通则痛,气虚推血无力,故久痛不愈,于是取大量黄芪大补元气,配蜂房补阳能使气充于内,从而鼓邪外出之力倍增,配鸡血藤,乳没,地龙等活血能使气贯血中,使推血之力倍增,配白芍,甘草酸甘化阴止痛,并能防黄芪性温助热而导致的余邪从热从燥化,蜈蚣为虫类,性善搜剔,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与蜂房合用,则善祛风散邪,攻毒逐瘀,通络止痛,最后配伍白藓皮解毒祛风止痒,紫草,连翘,甘草清解余毒,牛膝引经,最终使正盛邪退,久病获愈。

                               


跟师医案十九

王某,男 47,就诊时间:202123    

主诉:呃逆1

病史:患者感冒解后,又服清热药两剂,翌日,呃逆连声不断,难以入睡,寐后呃声方止,寤则复然。有时竟因呃而醒,如此连续2日。其间服过丁着柿蒂汤、旋覆代赭汤,针刺足三里、内关、会厌皆不效。遂来诊。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病史,否认腹部手术。

过敏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心肺未见异常。腹软,腹部无压痛、反跳痛。舌淡红,苔微腻。沉弦滑。

辅助检查:暂缺

中医诊断:呃逆(胃气上逆)

西医诊断:慢性胃炎

   法:调寒热、通痞散结

   方:半夏15g  黄连4.5g  吴茱萸6g  党参10g炙甘草10g白芍30g   沉香3g()  生姜10g 红枣10

二剂,一剂尽,当晚呃逆减轻,翌晨醒后,呃逆不再。

心得体会:

   呃逆一证,虽有虚实寒热之分,然皆因胃气上逆所致。脾胃虚寒者,余以《病因脉治》之丁香柿蒂汤取效;脾虚肝旺、胃有振水音者,则用旋覆代赭汤以治。今咽红、咽痛,为上热之候;服寒凉所诱,口不苦、不欲冷及小便清白为下寒之象。上热下寒者,必中焦痞结也。故以调寒热、通痞散结为治。故拟半夏泻心汤加减。    

                                



跟师医案二十

宋某,男,42,就诊时间:2021310

主诉:反复烧心、反酸1年余,再发2周。

病史:患者诉近1年来反复发作烧心、反酸,偶有上腹隐痛,发作时自行服用洛赛克症状好转,近2周来因家庭琐事生气后又出现上述症状,再服用洛赛克无效,遂来求治。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病史,否认腹部手术。

过敏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心肺未见异常。腹软,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舌淡红苔薄黄,脉弦。

辅助检查:心电图及腹部B 超未见明显异常。胃镜示:反流性食管炎( C ) ,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

中医诊断:痞证(肝胃不和,胃气上逆)

西医诊断:1.反流性食管炎  2.慢性胃炎

   法: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方:旋覆花( 包煎) 15g  代赭石( 先煎) 30g  党参15g 半夏10g 陈皮10g  茯苓15g  苏梗10g  黄连6g 吴茱萸2g 煅瓦楞子( 先煎) 30g乌贼骨20g  白及10g 炙甘草5g

水煎服,日1 剂,分早晚2次温服。

复诊:服用1 周后症状明显好转,继服3 周后症状消失。

心得体会:本例患者由于情志不遂,郁怒伤肝,导致肝失疏泄,肝木乘土,横逆犯胃,胃气失和,气逆于上而出现反酸嗳气。食浊气滞郁而化火上攻,出现胸骨后灼痛。痰气阻于胸膈则症见胸闷; 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则呕吐痰涎。是以用旋覆花、代赭石降逆,消痰止呕; 半夏消痞散结; 茯苓健脾利湿; 苏梗、陈皮疏肝行气; 煅瓦楞子、乌贼骨、白及制酸护膜; 炙甘草调和诸药。众药合用使肝气得疏,胃气得降,诸症得除。

                               


跟师医案二十一

周某,女,53,就诊时间:2021410     

主诉:反复腹泻6年。

病史:患者诉近6年来晨起必大便,迟则难控制,每于餐后半小时内拉稀,大便化验有难消化食物,无红、白细胞,培养(-),腹觉凉,手足心热如火燎,腹泻之前血压偏高,近几年血压已不高,有轻度浮肿,四肢无力,面色白。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病史,否认腹部手术。

过敏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心肺未见异常。腹软,腹部无压痛、反跳痛。舌淡苔薄白。脉沉弱。

辅助检查:既往曾查结肠镜结直肠粘膜未见明显异常。

中医诊断:泄泻(脾弱肝强)

西医诊断:肠易激综合征

   法:温中缓肝

   方:党参30g 生白术20g 炮姜10g 炙甘草10g 吴茱萸15g 广木香10g 泽泻20g 小麦20g 大枣15g 5剂。

   二诊:药后,饮食增加,饭后泄泻已控制,大便转软,尚不成形。腹凉,手心热皆减轻。舌脉如前。原方内加鸡内金20g、肉苁蓉15g。继5五剂后,大便趋于成形,饮食增加一倍,面色转好,精神亦振。

心得体会:患者腹泻多年,有不消化食物,腹内觉凉,饭后不久就要泄泻,可知脾胃虚寒已甚。虽有五更欲便,而无肾阳虚衰的表现。泄之前血压偏高,病后手足心热如火燎,为内伤脾胃,肝阴不足,脾弱肝强。用理中汤温中健脾,加吴茱萸暖肝胃。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合甘麦大枣汤缓肝。木香调气,泽泻协白术健脾利水。后加鸡内金、肉苁蓉,健脾补肾,强健消化,而达泻止纳增,手足心热亦除。

                              



跟师医案二十二

王某,男,70,就诊时间:2021510
主诉:小便不畅2年,加重3天。
病史:病人2年前逐渐出现夜尿频多症状,并伴排尿不畅,最严重时无法排出,需导尿处理方可,在某医院被诊断为前列腺增生,3天前,无明显诱因又出现了小便不利症状,尿后有余沥,夜间小便频繁,遂来求治,刻诊:病人体瘦高,自觉乏力,手足易冷,腰酸痛,夜尿频多,小便排出费时费力,有滞涩感,且尿不净,舌淡苔白,脉沉弱。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病史,否认腹部手术。

过敏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心肺未见异常。腹软,腹部无压痛、反跳痛。舌淡苔薄白。脉沉弱。

辅助检查:B超提示前列腺增大并钙化。

中医诊断:癃闭(脾肾阳虚)
西医诊断:前列腺增生
方药:菟丝子20g 淫羊藿25g 肉桂10g黄芪50g茯苓30g车前子30g杏仁10g川楝子30g
  服药1剂后,小便顺畅,继服3剂,临床治愈,并嘱其口服金贵肾气丸善后,此后数年,未见复发。
心得体会:病人年高,五脏皆衰,肺失宣降,脾失健运,肾失蒸化,皆可引起小便不利,观其脉证,应以肾气不足,阳虚于内为主,故选菟丝子,淫羊藿,肉桂温补肾阳,以蒸化水湿利小便,黄芪,茯苓补脾助运以利水,杏仁宣肺,能提壶揭盖以利水,茯苓,车前子利尿通淋,其中车前子,黄芪二药一降一升,一水一气,同用可使气升而水降,前列腺走肝经,其淤阻已明确,故用川楝子疏利肝经气机,使水道通畅。全方用药虽然思路简单,却面面俱到,又切中病机,故获显效。

 



跟师医案二十

,女,50 就诊时间:2021612

主诉:头晕伴呕吐、行走不稳3

病史:缘患者于3天前起床时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呈天旋地转,行走不稳,改变体位时加重,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数次,伴心悸,无耳鸣,无言语不清,无饮食呛咳,无视物模糊,无肢体震颤、抽搐等不适,外院行颈椎+头颅CT1.拟鼻窦炎;2.2/33/44/55/6椎间盘突出;3.颈椎退行性变,考虑颈3椎体轻度不稳定,予氯沙坦钾氢氯噻嗪片、银杏酮酯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片、铝镁匹林片等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但仍反复头晕发作,现来诊。

既往史:高血压5年余,现服用氯沙坦钾氢氯噻嗪片125mg qd控制;慢性胃炎病史;否认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等内科病史

过敏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心肺腹未见异常。颈软,无抵抗,颈部轻压痛,转颈试验(-)、压顶试验(-)、臂丛牵拉试验(-)。四肢肌张力正常,四肢肌力V-级,深浅感觉正常,双侧巴氏征(-)。共济运动协调舌质淡暗,苔白稍腻,脉弦

中医诊断:眩晕风痰上攻

西医诊断:脑动脉供血不足

处方:法半夏 10g  天麻 10g    茯苓 10g    橘红胎 1
      白术 10g    大枣 10g    甘草 5g     川芎 10g
      桂枝 10g    全蝎 10g    燀桃仁 10g  红花 10g
      8剂,水煎服,日1剂。

心得体会:该患者因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痰乘虚入中,气血闭阻,痰瘀互结,脑脉不通而发病。风痰流窜经络,血脉痹阻,气血不通,故见头晕;瘀阻胃络,故见呕吐;舌质淡暗,苔白稍腻,脉弦为风痰上攻之象。综上所述,本病病位在脑,与肝肾脾有关,病属本虚标实证,病机为脉络空虚,风痰乘虚人中,气血闭阻。中医治疗以熄风化痰通络为法,中药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中制半夏燥湿化痰,为君药;天麻平肝熄风,橘红胎理气化痰,共为臣药;茯苓、白术健脾渗湿,桃仁、红花、川芎活血化瘀,全蝎熄风通络,大枣益气,桂枝温阳通脉,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跟师医案二十

,男性,71 就诊时间:2021820

主诉:右侧肢体、左下肢乏力麻痹、言语不清2天余

病史:缘患者于2天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左下肢乏力、麻痹,言语不清,行走不稳,右上肢持物不稳,无头痛头晕呕吐,无饮水呛咳,无二便失禁,昨日觉症状加重,伴头晕,患者家属遂送至当地卫生院就诊,予对症治疗(具体不详)后,症状未见改善,今日遂送至我院急诊就诊,测血压:207/113mmHg,查头颅CT1、两侧基底节区、放射冠、右侧丘脑多发腔隙性脑梗塞及缺血灶。2、轻度脑萎缩。3、两侧筛窦少许炎症。考虑病情重,住院

既往史:既往高血压3级病史,不规律服药,血压控制不详;左下肢外伤史。否认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等内科病史

过敏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心肺腹未见异常。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稍左歪,伸舌稍偏右。四肢肌张力正常,右上肢近端肌力III+级,远端肌力II+级,右下肢肌力IV级,左上肢肌力V-级,左下肢肌力IV级,右上肢、左下肢浅感觉减退,深感觉正常,右侧巴氏征(+),余病理征未引出。脑膜刺激征(-)。共济运动欠协调。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细。

中医诊断:中风病-中经络(气虚血瘀

西医诊断:1、脑梗死(急性期)2、高血压3级(很高危组)

处方:黄芪 10g    当归尾 10g    赤芍 10g       地龙 10g
       川芎 10g    燀桃仁 10g    红花 10g       牛膝 10g
       杜仲 10g    刺五加 1袋    罗布麻叶 1袋   鸡血藤 10g
       桑枝 10g    桂枝 10g      威灵仙 10g     炙甘草 10g
 用法:日一剂,水煎成150毫升,温服。12剂。配合西医及康复治疗。

复诊:可独立行走,肢体乏力、言语不清明显减轻。查体:右上肢近端肌力IV+级,远端肌力IV级,右下肢肌力IV+级,左上肢肌力V-级,左下肢肌力V-

心得体会:患者老年男性,平素脾气虚弱,气血生化乏源,致气虚不能鼓动血脉运行,血行乏力,脉络不畅,故发为本病;瘀阻脉络,血行不畅,经脉失养,故见右侧肢体、左下肢乏力麻痹、言语不清;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细为气虚血瘀之象。综上所述,本病病位在脑,与肺肝肾脾有关,病属虚实夹杂证,病机为气虚血瘀,痹阻脉络。中医治疗以益气通络,活血化瘀为法,中药予补阳还五汤加减,方中重用生黄芪大补脾胃元气,使气旺血行,为君药;当归尾活血祛瘀,为臣药;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助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鸡血藤、桑枝、威灵仙祛风通络,牛膝、杜仲补肾强筋,刺五加健脾补肾安神,罗布麻叶清热平肝,桂枝温通阳气,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成益气通络,活血化瘀之剂

                                 



跟师医案二十

男,57岁,就诊时间:20211011

主诉:右侧肢体乏力12小时余

病史:缘患者于12小时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乏力,行走不稳,右上肢活动灵活,无言语不清,无饮水呛咳,至本院急诊就诊,测血压152/86mmHg,查头颅CT1、脑干、两侧基底节区散在小缺血灶;2.两侧筛窦少许炎症。考虑患者病情重,考虑病情重,住院

既往史:既往2型糖尿病10年余,长期服用二甲双胍、格列齐特(具体不详),否认冠心病、胃病、肾病等内科病史

过敏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心肺腹未见异常。双侧额纹对称,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左歪,伸舌稍偏右。四肢肌张力正常,右上肢肌力IV+级,右下肢肌力IV级,左侧肢体肌力V级,腱反射正常,右下肢轻瘫试验(+),右侧巴氏征(+),共济运动欠协调。舌质淡暗,苔白腻,脉弦。

中医诊断:中风病-中经络(风痰阻络

西医诊断:1、脑梗死(急性期 ) 22型糖尿病伴有并发症 3、特发性(原发性)高血压

处方:

        法半夏 10g    天麻 10g    茯苓 30g    橘红 10g
        白术 10g      甘草 5g     桂枝 10g    刺五加 1
        牛膝 10g      杜仲 10g    全蝎 5g     米炒党参 1
        燀桃仁 10g    大枣 10g    红花 10g

 用法:日一剂,水煎成150毫升,温服。12剂。配合西医及康复治疗。

复诊:肢体乏力、言语不清明显减轻。查体:右侧肢体肌力V-

心得体会:患者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痰乘虚入中,气血闭阻而发病。风痰流窜经络,血脉痹阻,气血不通,故见右侧肢体乏力。舌质淡暗,苔白腻,脉弦为风痰阻络之象。综上所述,本病病位在脑,与肝肾脾有关,病属本虚标实证,病机为脉络空虚,风痰乘虚人中,气血闭阻。本病积极治疗,预后一般。中医治疗以熄风化痰通络为法,中药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中制半夏燥湿化痰,为君药;天麻平肝熄风,为臣药;茯苓、白术健脾渗湿,全蝎通络,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牛膝、杜仲补肾强骨,桂枝温通阳气,刺五加健脾补肾,党参、大枣益气,牛膝补肾强筋,共为使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