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院训:
厚德 博学 传承 创新
李洁霞广州市基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诊疗方案
颤病 诊疗方案

颤震(帕金森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中颤震的诊断(周仲瑛主编.中医内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1)头部及肢体颤抖、摇动,不能自制,甚者颤动不止,四肢强急。

2)常伴动作笨拙、活动减少、多汗流涎、语言缓慢不清、烦躁不寐、神识呆滞等症状。

3)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一般呈隐袭起病,逐渐加重,不能自行缓解。部分病人发病与情志有关,或继发于脑部病变。

2.西医诊断: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

1)符合帕金森症的诊断

1)运动减少:启动随意运动的速度缓慢。疾病进展后,重复性动作的运动速度及幅度均降低。

2)至少存在下列1项特征:①肌肉僵直;②静止性震颤4~6Hz;③姿势不稳(非原发性视觉、前庭、小脑及本体感受功能障碍造成)。

2)支持诊断帕金森病必须具备下列3项或3项以上的特征

1)单侧起病;

2)静止性震颤;

3)逐渐进展;

4)发病后多为持续性的不对称性受累;

5)对左旋多巴的治疗反应良好(70%~100%);

6)左旋多巴导致的严重的异动症;

7)左旋多巴的治疗效果持续5年或5年以上;

8)临床病程10年或10年以上。

3)必须排除非帕金森病

下述症状和体征不支持帕金森病,可能为帕金森叠加症或继发帕金森综合征。

1)反复的脑卒中发作史,伴帕金森病特征的阶梯状进展;

2)反复的脑损伤史;

3)明确的脑炎史和(或)非药物所致动眼危象;

4)在症状出现时,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和(或)多巴胺耗竭药;

5)1个以上的亲属患病;

6)CT扫描可见颅内肿瘤或交通性脑积水;

7)接触已知的神经毒类;

8)病情持续缓解或发展迅速;

9)用大剂量左旋多巴治疗无效(除外吸收障碍);

10)发病3年后,仍是严格的单侧受累;

11)出现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垂直凝视麻痹、共济失调,早期即有严重的自主神经受累,早期即有严重的痴呆,伴有记忆力、言语和执行功能障碍,锥体束征阳性等。

诊断:首先是症状诊断(运动或非运动),考虑是否符合帕金森症(Parkinsonism)及其可能的原因,然后考虑是否符合帕金森病及其严重度。

(二)证候诊断

1.风阳内动证:肢体颤动粗大,程度较重,不能自制,眩晕耳鸣,面赤烦躁,易激动,心情紧张时颤动加重,伴有肢体麻木,口苦而干,语言迟缓不清,流涎,尿赤,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弦。

2.痰热风动证:头摇不止,肢麻震颤,重则手不能持物,头晕目眩,胸脘痞闷,口苦口黏,甚则口吐痰涎。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气血亏虚证:头摇肢颤,面色咣白,表情淡漠,神疲乏力,动则气短心悸健忘,眩晕,纳呆。舌体胖大,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滑,脉沉濡无力或沉细弱。

    4.髓海不足证:头摇肢颤,持物不稳,腰膝酸软,失眠心烦,头晕痴傻。舌质红,舌苔薄白,或红绛无苔,脉象细数。

    5.阳气虚衰证:头摇肢颤,筋脉拘挛,畏寒肢冷,四肢麻木,心悸懒言,动则气短,  自汗,小便清长或自遗,大便塘,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阳内动证

病机:郁怒伤肝,肝郁化火生风,风阳侵扰筋脉。

治法:镇肝熄风,舒筋止颤。

方药:天麻钩藤饮合镇肝熄风汤加减。天麻15克,钩藤后下10克,石决明先煎30克,代赭石先煎30克,龙骨先煎30克,牡蛎先煎30克,龟板先煎30克,玄参15克,天冬15克,白芍15克,牛膝15克,杜仲10克,桑寄生10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夜交藤15克等。

2.痰热风动证

病机:痰热引动肝风,筋脉受扰。

治法:清热化痰,平肝熄风。

方药: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制半夏15克,胆南星10克,竹茹10克,川贝母10克,黄芩10克,羚羊角先煎10克,桑叶10克,钩藤后下10克,菊花10克,生地10克,白芍15克,甘草5克,陈皮10克,茯苓30克,枳实10克等。

3.气血亏虚证

    病机:气血两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

治法:益气养血,濡养筋脉。

    方药:人参养荣汤加减。熟地10克,当归10克,白芍15克,党参30克,白术10克,黄芪15克,茯苓15克,炙甘草5克,肉桂5克,天麻10克,钩藤后下10克,珍珠母先煎15克,五味子10克,远志10克等。

4.髓海不足证

    病机:髓海不足,神机失养,肢体筋脉失主。

    治法:填精补髓,育阴熄风。

    方药:龟鹿二仙膏合大定风珠加减。龟板先煎30克,鳖甲先煎30克,牡蛎先煎30克,钩藤后下10克,阿胶烊化10克,枸杞子15克,鹿角胶烊化10克,熟地10克,生地10克,白芍15克,麦冬10克,火麻仁10克,党参15克,山药10克,茯苓15克,五味子10克,炙甘草5克等。

5.阳气虚衰证

    病机:肾阳虚衰,筋脉失养。

    治法:补肾助阳,温煦筋脉。

    方药:地黄饮子加减。制附子先煎10克,肉桂5克,巴戟天15克,山萸肉10克,熟地黄10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生姜10克,白芍15克,炙甘草5克等。

(二)静脉、口服中药制剂

    1.静脉用药:辨证选用静脉中药制剂:天麻素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血塞通粉针、灯盏花素粉针、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丹参注射液、

舒血宁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注射用红花黄色素、血栓通粉针等。

    2.口服成药:辨证选用口服中成药:复方天麻蜜环糖肽片、松龄血脉康胶囊、大活络胶囊、黄芪口服液、归脾丸、补中益气丸、六味地黄丸、龟鹿补肾丸等。

    (三)中医特色治疗

    1)针刺治疗

1.基本穴位:舞蹈震颤控制区、四神聪、百会、风池、本神、曲池、太冲、合谷等。

2.根据体质,辨证选穴。肝肾不足,选用肝俞、肾俞、阳陵泉;气血亏虚,选用气海、足三里;血瘀阻痹,加用曲池、合谷、太冲;痰浊交阻,选用中脘、丰隆。精气亏乏,阴血不足,选用背俞穴或夹脊穴。

3.针对兼症,临床变通。震颤较甚者加用大椎、少海、后溪;僵直较甚者加用大包与期门;汗多者选用肺俞、脾俞;皮脂溢出选用内庭、曲池;胃脘腹部胀满选用梁门、中脘、气海;便秘用天枢、气海;口干舌麻用承浆、廉泉、复溜。

2)中药药枕:焦虑、抑郁、头晕、头痛、失眠者选用。

①清脑菊花枕:菊花150克,薄荷100克,川芎100克,白芷100克,决明子200克,丹参150克,丹皮150克。用于风阳内动、痰热风动证。

②清脑宁神枕:夜交藤200克,浮小麦200克,丹参100克,丹皮150克,柏子仁100克,酸枣仁100克,,玫瑰花50克。用于肝气郁结、心神不宁者。

3)偏瘫消肿外洗散:宽筋藤30克,鸡血藤30克,桑寄生30克,透骨草30克,冬瓜皮50克,苍术15,三棱15克,莪术15克,艾叶15克。加开水3000毫升冲泡,待水温在45~55℃左右,外洗肢体,浸泡肢体,每日二次,每次30分钟。疗程为2周。缓解肌痉挛、肌张力增高。

4二便功能障碍属虚寒证者:选用隔物灸(双肾俞、关元、中极穴)+针刺(百会、四神聪、八髎)或温针灸治疗,每天一次,14天一疗程。

    5)施氏砭术综合疗法。

6)其他疗法:根据病情可选择有明确疗效的治疗方法,如艾灸、耳针、中药熨敷、穴位注射、拔火罐、刮痧、推拿等。

    (四)中医治疗设备

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症状,可选用以下设备:特定电磁波治疗仪,电针机,中频脉冲电治疗仪,中药封包治疗仪,脑功能治疗仪,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超声波治疗,四肢血液循环顺序压缩治疗仪,磁振热治疗仪等。

(五)内科基础治疗:根据患者病情程度、年龄、就业情况和经济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进行药物选择,主要包括症状性治疗和保护性治疗药物二方面。参照《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二版)》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二版).中华神经科杂志,2009,42(5):352~355)。

(六)康复训练:放松锻炼、关节运动范围训练、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

(七)护理调摄:饮食、预防并发症、心理护理等。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疗效评价标准: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进行评定。显效≥20%,有效≥12%,无效<12%,恶化<-12%。

2.证候疗效评价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相关内容进行评定。

基本控制: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0%;

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恶化: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加重;证候积分增加。

(二)评价方法

1.疗效判定方法: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评价疗效,疗效指数=(治疗前得分-治疗后得分)/治疗前得分×100%。

2.证候疗效判定方法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相关内容进行评价,采用尼莫地平法:[(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四、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便秘是帕金森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其发生率文献报道差异很大,约20%-80%PD伴发便秘可能是疾病相关的病理生理改变的一种直接结果,同时受遗传及外界多种因素的影响。针对这一治疗上的难点,我科尝试中药保留灌肠方法:太子参100g、生地黄15克、白芍10克、桃仁10克、火麻仁15克、杏仁10克。煎水150ml保留灌肠,每天1次,3天1疗程。共凑益气养阴、润肠通便之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