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院训:
厚德 博学 传承 创新
李洁霞广州市基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诊疗方案
眩晕 诊疗方案

         眩晕脑动脉供血不足的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是目眩与头晕的总称。目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不能站立或不能起卧兼见恶心、呕吐、汗出、震颤、甚则昏仆欲跌等是本病的证候特点。西医学脑动脉供血不足可参照本篇诊治。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是指脑部某一区域因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了脑功能障碍脑供血不足的病因多与脑动脉硬化有关。

1)存在慢性脑功能障碍症状,如头晕、头昏、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上述症状,系主管感觉具有波动性,时轻时重,程度轻通常不会影响工作,中度则会影响工作,效率比较低。

2)患者是否存在轻微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如掌颌反射、吸吮反射等,但需注意这些体征并非系统性疾病所造成的。

3)患者是否存在脑动脉硬化的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是否存在慢性心衰或是长期低血压等病史;是否有冠心病、周围动脉硬化等征兆。

4)实验室检查以及彩超检查有脑灌注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情况,脑功能性影像学检查确认有脑血流低下。

5)应用脑循环改善及以及脑代谢剂治疗有效。

6年龄大于60岁,也可将年龄放宽至45岁以上。

7诊断过程中应及时排除其他导致发生上述症状的疾病。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Ⅰ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Ⅱ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Ⅲ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Ⅴ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Ⅰ级;中度:Ⅱ、Ⅲ级;重度:Ⅳ、Ⅴ级。

 

(二)证候诊断

1.风痰上扰证: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呕、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2.阴虚阳亢证: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

3.肝火上炎证: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4.痰瘀阻窍证:眩晕而头重昏蒙,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6.肾精不足证:眩晕久发不已,听力减退,耳鸣,少寐健忘,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二、中医治疗

(一)中医分型治疗

1.风痰上扰证

辨病辨证依据:嗜酒肥甘,饥饱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起眩晕,伴头重如裹,痰湿内困,脾胃升降失司,见恶心欲呕、呕吐痰涎,食少便溏。

治法: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法半夏10克,白术10克,天麻15克,茯苓15克,石菖蒲10克,黄芪15克,当归10克,陈皮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牛膝15克等。

2.阴虚阳亢证

辨病辨证依据:素体阳盛,肝阳上亢,发为眩晕;素体阳盛,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或肾阴素亏,肝失所养,以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发为眩晕。阴虚津伤,见头晕目涩、口干,虚火扰神则心烦失眠、多梦,伴见面赤,潮热盗汗,耳鸣,五心烦热。

治法: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牛膝15克,代赭石先煎30克,生龙骨先煎30克,生牡蛎先煎30克,龟板先煎30克,玄参15克,天冬15克,白芍15克,茵陈10克,川楝子9克,麦芽9克,甘草6克等。

    3.肝火上炎证

辨病辨证依据:素体阳盛,素体阳盛,气郁化火,肝火上炎,扰动清窍,发为眩晕。伴头痛,目赤口苦,胸胁胀痛。肝火上扰心神,寐少多梦。火热伤津,见小便黄,大便干结。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5克,钩藤后下15克,生石决明先煎30克,山栀子10克,黄芩10克,白芍10克,茯苓10克,牛膝15克,夜交藤15克等。

4.痰瘀阻窍证

辨病辨证依据:久病正虚,气虚血行不畅,留滞成瘀。痰瘀互结,阻滞清窍,发为眩晕,伴见头重昏蒙,肢体麻木或刺痛,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气血经络不通,则发为头痛。

治法:活血化痰,通络开窍。

方药:涤痰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胆南星10克,法半夏10克,茯苓15克,陈皮9克,石菖蒲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等。 

    5.气血亏虚证

辨病辨证依据: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或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以生化气血,以致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展,面色晄白,血虚则脑失所养,爪甲不荣,皆能发生眩晕。平日遇劳则发,动则加剧。气血亏虚,心神失养则神疲乏力,心悸少寐。

    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方药:归脾汤加减。党参15克,黄芪3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当归9克,川芎10克,熟地15克,鸡血藤15克,天麻15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等。

6.肾精不足证

辨病辨证依据: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若先天不足,肾阴不充,或老年肾亏,或久病伤肾,或房劳过度,导致肾精亏耗,不能生髓,而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上下俱虚,发生眩晕,少寐健忘。肾主骨,在窍为耳,肾精不足则听力减退、耳鸣、神倦乏力,腰酸膝软。

治法:偏阴虚者,治以补肾滋阴。偏阳虚者,治以补肾助阳。

    方药:偏阴虚者,左归丸加减。熟地25克,山药15克,山萸肉15克,枸杞子12克,女贞子15克,茯苓15克,龟板先煎30克等。

         偏阳虚者,右归丸加减。熟地25克,山药15克,山萸肉15克,枸杞子12克,杜仲12克,制附子先煎6克,肉桂3克,当归10克等。

 

(二)静脉、口服中药制剂

    1.静脉用药:辨证选用静脉中药制剂:天麻素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血塞通粉针、血栓通粉针、灯盏花素粉针、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丹参注射液、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注射用红花黄色素等。

    2.口服成药:辨证选用口服中成药:复方天麻蜜环糖肽片、松龄血脉康胶囊、黄芪口服液、归脾丸、六味地黄丸、龟鹿补肾丸等。

(三)中医特色治疗

1)针刺治疗

体针:百会、四神聪、风池(双)、三阴交。

耳穴:肾区、脑干、神门。

辨证取穴:风痰上扰加丰隆、内关;阴虚阳亢加太溪、肝俞;肝火上炎加行间、太冲;气血亏虚加足三里、血海;肾精不足加太溪、关元;痰瘀阻窍加膈俞、脾俞。

   2)靳三针针刺法

1晕痛针 

穴组:四神针、印堂、太阳。

位置:太阳在颞侧,瞳子髎穴外0.8寸凹陷中。 

主治:头晕头痛、头顶痛、偏头痛、前额痛。 

针法:直刺0.5至0.8寸,注意针下有硬物感觉时,是针中髎骨切勿再深刺,可将针稍提高0.2寸即可,进针后不提插捻转,可用刮针。

2四神针 

位置: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5。 

主治:智力低下、痴呆、头痛,头晕。 

    针法:针尖向外方斜刺0.8-1寸。 

3定神针 

穴组:印堂上0.5寸爲定神1针,左阳白上0.5寸爲定神Ⅱ针右阳白上0.5寸爲定神Ⅲ针。

位置:印堂,两眉间中点。阳白,眉上1寸直对瞳孔。 

主治:注意力不集中、斜视、前额头痛、眼球震颤,眩晕,视力下降。 

针法:沿皮下,向下斜刺0.5~0.8寸出针时用棉球压针口、以防出血。 

3)施氏砭术综合疗法:推拿+针灸+砭石+锻炼+规范日常生活行为。施老认为,颈源性眩晕以风寒湿痹多见,并见气血亏虚、脾肾虚等。

   4)中药药枕:

①清脑菊花枕:菊花150克,薄荷100克,川芎100克,白芷100克,决明子200克,丹参150克,丹皮150克。用于眩晕之肝火上炎证、风痰上扰证、痰瘀阻窍证。

    ②清脑宁神枕:夜交藤200克,浮小麦200克,丹参100克,丹皮150克,柏子仁100克,酸枣仁100克,,玫瑰花50克。用于眩晕症见肝气郁结、心神不宁者。

方法:每天夜间或中午睡眠时睡药枕上,每日使用时间不少于6小时,一般15~30天为一个疗程,连用1~2个疗程,对有些病例需连用3~4个疗程,15天更换枕内药物1次。

5)艾灸箱灸百会穴:在百会穴涂一薄层万花油,每日早上艾箱灸百会穴1 次,每次约10-20分钟,14天为一疗程。独特的艾箱灸方法可使热力更为迅速直达病所,以凑开窍醒神、升提气血之功。主要用于虚寒、风痰之证。

6)隔物灸、磁热疗贴风池穴:使用隔物灸热疗贴、磁热疗贴贴于双风池穴,每次持续6小时,每日一次。风池:为足少阳胆经穴,具有平肝熄风,祛风解毒,通利官窍的作用。主要用于虚寒、风痰之证。

7)耳穴疗法:取神门、皮质下、肾、肝、脾、额、枕、外交感、脑等。

8)温针灸: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适用于气血亏虚、风痰瘀阻、肾精不足之证。

    9)其他疗法:根据病情可选择有明确疗效的治疗方法,如中药熨敷、穴位注射、拔火罐、推拿等。

 

   (四)中医治疗设备

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症状,可选用以下设备:特定电磁波治疗仪,电针机,中频脉冲电治疗仪,中药封包治疗仪,脑功能障碍治疗仪等。

 

   (五)护理

1.静卧,预防跌伤。

2.避免忧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等。

 

三、预防与调护

病室保持安静、舒适,避免噪声,室内光线以柔和为宜,不要太强。患者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劳逸结合。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闭目养神,少作或不作旋转、弯腰等动作,以免诱发或加重病情。护理人员要加强责任心,对重症病人要密切注意血压、呼吸、神志、脉搏等情况,以便及时处理。患者要保持心情愉悦,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多吃蔬菜、水果,忌烟酒、油腻、辛辣之品,少食海腥发物。虚证眩晕者应适应增加营养。

 

四、中医临床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中医疗效评定标准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中规定的疗效标准。并制定相应的疗效指数标准。

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疗效指数≥90%;

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可正常生活及工作。疗效指数≥70%,同时<90%;

有效:头昏或眩晕减轻,仅伴有轻微的自身或景物的旋转、晃动感,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疗效指数≥30%,同时<70%;

无效:头昏沉及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疗效指数<30%。

(二)评价方法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进行评价:①主证:头晕目眩;②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耳鸣耳聋,倦怠乏力,汗出等;③发作频率。

同时结合经颅多普勒(TCD)等检查结果综合评价。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中医眩晕程度分级评分表

症状

分级量化标准

头晕目眩

□0分:无头晕目眩;□ 2分:尚可忍受,闭目即止;□4分:视物旋转,如坐舟船;□6分:眩晕欲仆,不能站立。

恶心、呕吐

□0分:无恶心、呕吐;□ 1分:轻度恶心、呕吐,但不影响日常生活及进食;□ 2分:影响日常生活及进食;□ 3分:频繁严重恶心呕吐,需卧床休息。

耳鸣耳聋

□0分:无耳鸣耳聋;□1分:偶尔出现;R2分:频繁出现,轻度听力下降;□3分:持续出现,影响工作和睡眠,明显听力障碍。

倦怠乏力

□0分:无倦怠乏力;□1分:乏力,偶有倦怠;□2分:时有嗜卧,乏力倦怠;□3分:整日困卧,对外界事物兴趣下降,坐时即可入睡。

汗出异常

□0分:无汗出;□1分:皮肤微潮,稍动更甚;□2分:皮肤潮湿,动则汗出;□3分:稍动汗出,如水流漓。

发作频率

□0分:无发作;□1分:偶尔出现;□2分:经常出现;□3分:持续存在。

 

五、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眩晕发作时,急则治其标,尽快控制标证,控制眩晕是本病治疗的关键,我科多年来运用中医特色治疗眩晕,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对于如何维持疗效,使疗效保持持久,是本病治疗的难点。针对这一难点,我科尝试:磁热疗贴风池穴治疗。方法:使用磁热疗贴贴于双风池穴,每次持续6小时,每日一次。风池:为足少阳胆经穴,具有平肝熄风,祛风解毒,通利官窍的作用。磁热疗贴是通过磁疗的磁热疗法作用以及灸疗的灸法治疗作用起到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的作用,有效治疗眩晕属虚寒、风痰之证。

 

 

 


友情链接